顶点小说网 >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 167.第167章 赚钱嘛!跪着,不寒碜!对吧,
    第167章 赚钱嘛!跪着,不寒碜!对吧,李大爷!

    而且刘禅同意后,蒋琬的行动就具备了合法性。

    天渐渐亮了,李衡走出皇宫,周围传来蝉鸣。

    盛夏的成都,潮热难耐。

    但李衡的心情却格外轻松,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翻身上马,回了太府寺。

    不多时,姜斌嗣就拿来一份报纸,说道:“郎君,这是您要的报纸。”

    “有劳了。”李衡接过来,“对了,买的人多吗?”

    “多!”姜斌嗣立刻激动起来,“我听说卖报的孩童很快就卖完报纸了,纷纷回去取,抄录报纸的人手现在有些跟不上。”

    “说报的人呢?”

    “充足,都安排了。”姜斌嗣说到,不过他有些疑惑,“许多百姓不识字,只能靠说报人,买的都是识字的,但终究只是少数,这样卖报,咱们是亏损的,不赚钱,为何呢?”

    “这点钱不算什么。”李衡笑道,“让所有人都知道朝廷的政令,才是最关键的。”

    这叫舆论权。

    古代政权,有两点最重要:一的兵权;二就是舆论权。

    通俗点来说,一个枪杆子,一个笔杆子。

    古代的兵权掌握在朝廷手里,但舆论权却掌握在世家或者地主手中。

    李衡的这一套一出来,其实是抢占舆论高地。

    当然,这件事目前还只能在京师做,没办法扩散到各地。

    因为这里面牵涉到几个关键问题:

    一、报纸印刷的问题,这是生产力问题。

    二、管理问题。一件新事物出来之后,如果有用,一定会有很多人拿来用。

    李衡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舆论影响,地方世家同样可以用来扩大舆论影响。

    不过相对来说,李衡扩大的影响更大一些。

    但地方的舆论如果能扩大,造反也就更容易一些。

    世家甚至能影响到编户人口的认知。

    说到底,这件事要加强管控。

    李衡立刻提笔开始写奏疏。

    这是上奏刘禅,设立大汉总报社的奏疏。

    与此同时,连《大汉报社管理条例》也一并写好了。

    这份《大汉报社管理条例》中有一个核心点:报社的开办需要得到总报社的允许,办理许可文牒,否则一律视为违反条例,三年起步,重则处斩。

    写完之后,便命人送往宫里。

    上午的时候,马颙急匆匆赶回了太府寺。

    “郎君。”

    “如何?”

    “许多人都在议论!一些大家族都买了报纸。”

    “我关注的是他们的态度。”

    “一些人还在痛斥。”

    “痛斥什么?”

    “痛斥……”

    “你但说无妨。”

    “痛斥郎君是奸臣!”

    李衡大笑:“他们越骂,说明我做的越对!还有一部分人呢?”

    “还有一部分人的议论倒是很温和,甚至还有称赞郎君的。”

    “这就对了,毕竟咱们把李福赚钱的账目都在报纸上写得一清二楚,本官不信他们看到后不眼红!很快就会有更多人来纳商司了!”

    午后,杜祯急匆匆走进家中。

    “父亲!”

    谏议大夫杜琼急忙问道:“买到了吗?”

    “买到了!”杜祯将报纸呈递上来。

    杜琼接过来快速看起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妄言!”杜琼怒道,“谯允南怎么可能是魏国细作,李衡这个祸国奸臣!我定要弹劾他!”

    “父亲,这件事恐怕有点难。”

    “他如此胡作非为,莫说我要弹劾他,此事传到丞相那里,他必然无法再在朝堂立足。”

    “您先看一下下一篇。”

    “下一篇?”

    杜琼愣了一下,立刻翻阅到下一篇。

    下一篇正是江州造纸所的盈亏情况。

    “什么!一个月一万石的收入!”杜琼几乎喊了出来。

    “是的。”

    杜琼整个人呆立原地,死死盯着报纸上的数字,手颤抖了几下。

    随即,他又从震惊中反应了过来。

    “李济安将此事登录在报纸上,意欲何为?”

    “意图再明显不过。”杜祯说道,“他这是在告诉所有人,跟着他混,能赚大钱!”

    杜琼的脸色阴沉到了极点。

    “他这是赤裸裸的贿赂!”

    “恐怕不算,《大汉商社管理条例》是陛下批准过的,是合法的。”

    杜琼这才猛然反应过来,原来当初李衡颁布《大汉商社管理条例》是这个原因。

    “父亲,之前已经传言太府寺赚大钱,许多地方上的家族都派到到了京师,接下来恐怕会有更多家族派人来,而且一些有名望的大家族都会忍不住派人了,我们是否要先去找他谈谈?”

    “找李衡?”

    “是的。”

    “眼下他捅了如此大的窟窿,必然引起诸多人的不满,我们如此急着去站队,岂不是给自己挖坑?”

    杜祯一时间语塞,他的父亲说的不无道理。

    现在局势很乱,没有人能看得清楚会如何发展。

    最主要的还是李衡把事情闹得太大,大到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愤怒。

    杜琼是益州出了名的保守派。

    “先观察,必要的时候,若是李济安被罢免,我会想办法拿到太府寺。”

    “喏!”

    接下来数日,报纸开始在京师呈现空前的影响力。

    在这个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甚至汽车,自行车都没有的年代。

    信息的传递是非常慢的。

    可是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报纸,报纸将信息快速汇聚到说报人那里,然后又快速处理一遍,灌输到平民耳朵里。

    信息第一次在成都以及附近出现了一个非正常的流通。

    这导致了一个什么后果呢?

    许多人沸腾了!

    平民还好,毕竟见识少,掌握的社会运转关键信息少,脑子不可能立刻运转到关键点上。

    但稍微有点家底的世家豪强,被李福的财报吸引得口水直流。

    一个月一万石?

    成都一亩田一年的收成也就一石多一点点。

    一万石,相当于一万亩田一年的收成。

    就这?

    还种个屁的田啊!

    李郎君!

    啊不!

    李财神!

    小人这就来抱您的大腿!

    以后小人唯您瞻前马后!

    说来也奇怪,在六月十三日,也就是京师大学堂案发生的第三天,京师无数官员纷纷弹劾李衡。

    刘禅面前堆积满了骂李衡的话。

    什么无耻狗贼!

    什么祸国奸臣!

    什么刽子手屠夫!

    什么匹夫!

    什么非人哉!

    等等,这个时代不好的词,都写上了。

    可是在报纸影响力传开后,大概在十五日,刘禅又接到了一批奏疏。

    一批痛斥谯周等人通敌卖国的奏疏。

    奏疏中用三分之一的文字痛骂谯周等人,用三分之二的文字称赞了我们的李尚书睿智、英明、忠诚、无私、仁爱、友善、大义凛然、忠君为国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我们就没有见过像李济安这样的社稷之才。

    他的出现,让我们所有人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