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第246章 246为公主提前试过驸马的功夫了
    第246章246为公主提前试过驸马的功夫了

    朱元璋对于这些商人的见闻,也是没怎么关注过的。

    现在听他们说那些江南重要的集市,粮食是江南第一商品。

    棉花、桑叶都是季节性的短期集市。

    嘉湖竟然有一种桑叶不通过集市的买卖,而是采取契约预定明年的桑叶进行交易,这倒是朱元璋未曾见到过的听闻。

    棉布、丝绸是江南的特产,再全国独占鳌头,里面又细细划分了许多种类,更是让老朱不曾关注过的事情。

    老朱关注的几个点,粮食市场最大,丝绸市场最广,棉布市场最杂,遍布整个江南,这些商贾当真是各种各样都有。

    朱元璋前期安排检校,后期安排锦衣卫,对于商人监视这块始终都不怎么重视。

    所以现在看着王布犁同商人之间的密切交谈,倒是有了些许新的感悟。

    话说回来,一个老农思维的固有印象的皇帝,对于商业不怎么感兴趣,也实在是正常的现象。

    朱元璋吩咐把工部尚书薛祥给叫来,漕运的事,自然是归他管辖的。

    如今算是定都南京,江南漕运为主。

    “爹,难不成王布犁真的能够解决运河入口的百年难题?”

    南京城外就有一个船坞,用来打造战船,但此事又归兵部管理,他只是负责出工匠。

    “不用想也是真的。”

    而且疏通漕运河道也是从朱棣开始的,老朱那个时候对于北方段的漕运根本就不怎么重视。

    “大抵是不想引人注目吧。”

    他王布犁要是没这个本事,凭什么能独自在仙境当中遨游呢?

    朱元璋对于王布犁能随手解决这些难题,根本就没有怀疑过的。

    有些事,问他也能更加清楚。

    一由江入海,出直沽口,由白河运到通州,叫做海运,因经常遇到风暴,使用率不大。

    原来使用的海船全部改为里河漕船,以供应卫军支运。

    当然这些船只的使用寿命大概再五年到十年左右,薛祥最近也在整理需要换的船只,否则运输贡品沉船,那可就是吃了瓜落了。

    如今海运过于危险,朱元璋派人去倭国寻找银矿的事情一直都没有取得进展。

    “陛下,如今运河都是延续元朝所用,我大明往北运输粮草,运到黄河段也是极为危险的。

    姻亲是最容易拉进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子,至少大家从明面上都是一家人了,那就有着足够让双方互信的渠道了。

    这小子过于谨慎小心了,也不知道是在防着什么!

    “那我找个机会问一问吧。”

    海运只有朝廷能用,寻常百姓要是想出海,全都抓起来问罪。

    永乐十三年,官府才宣布罢海运。

    洪武元年的时候,老朱就设立了漕运使,三年,建立了两个粮仓,用来转运粮草。

    朱标确实对王布犁说这有何难提笔之后,又放下了笔说戏言尔感到惊诧。

    所以他才会即使遇到问题,有解决的法子也不会立即说出来。

    这小子只不过是在藏拙。

    对于一些老辈子人传下来的谚语,朱元璋还是相信有道理的。

    朱元璋也认同,在一帮商人面前,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只会平白辱没他大明驸马的身份,那些商人也配吹捧自家的好女婿?

    朱标也认同他爹的这说法,只是有些奇怪:

    “但是他为什么又停止住了呢?”

    “兴许他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

    除去海运为军运外,其余皆为民运。

    “明白。”朱标又继续往下看,又抬起头:

    “爹,王布犁是不是想要靠着漕运来收税啊?”

    各地漕粮由江淮民众运到京师,北边的粮饷,由户部尚书建议,采取海运和河、陆相兼的运输办法。

    对于天子询问运河的事情,薛祥知道工部是养着三十艘马船和快船的,主要是用来运输贡品。

    更何况通过同王布犁的交流,朱元璋可不觉得王布犁是一个心里没谱之人。

    再加上当了皇帝之后更是重视国本(田地),抑制商业行为,也是正常的选择。

    即使有时候姻亲关系又脆弱的一笔。

    一由江入淮、黄河,到阳武县,陆运到卫辉府,由卫河运到蓟州,叫做河运。

    再加上国内想要往北运输节省时间,就只能靠着漕运。

    这个时间点,郑和已经下过四次西洋了,两年后举行了第五次。

    一听到收税,朱元璋的眼睛当即就亮了。

    “嗯,不要太明显了,过两天他就该成亲了,有些事等到事情办了再聊,兴许将来的心气就不一样了。”

    南京、南直隶、浙江、福建这四个地全都没有海军了。

    马船主要是为土司和属国进贡使者乘坐到西南地区,快船是为了水师支援用的,都是南京附近卫所的兵负责,隶属于兵部。

    朱元璋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教导过王布犁,少年太得志,容易栽跟头。

    故而朝廷往北运粮,多是要在风平浪静处改为陆运,船只平安经过黄河段,再装上船运往边境。”

    薛祥说的很符合实际的情况,这种危险的因素直到清朝开凿中运河段,彻底结束了漕运借黄河行运的时代,并且建成黄、淮、运交汇枢纽,缓和河面比降,减轻浊流灌运。

    “尤其是冬天河道封冻,对于水上运输影响极大,冬季的黄淮之间天寒地冻,河流封冻期足有三个多月,与此相应,舟卒亦还营,至春复集,名曰放冻。

    元朝为保障大都供应,除了例行海运之外,又开通会通河,使内河航运的线路由东南西北向转变成南北向。

    供应目的地的大幅度北移,不仅使运输距离加长,更在无形中延长了冬季封冻的日期。”

    朱元璋也知道,相比于风险性更高的海运,他还是愿意相信漕运的。

    只不过大明的政治重心在江南,

    向北方运粮的压力不如永乐迁都后的压力大。

    对于漕运也就那样,在河面封冻之前,把粮饷运到北方就行。

    再加上徐达几次从山西迁徙人员到华北地区,朱元璋相信再过几年,朝廷供应北方粮饷的压力就会小上许多。

    如今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老朱缺乏的不是粮食,而是钱币,但他就是没有,也找不到什么铜矿。

    为了发行纸钞代替铜钱,就下令不让金银在市场上流通。

    老朱对粮食的储备还是非常满意的,可一提到银子储备,就失望万分,同后面张居正是一个发愁的模板。

    “若是想要漕运更加便利,还需要修缮黄河?”

    “对。”

    听着薛祥肯定的回答,朱元璋倒是不着急了。

    元朝就随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旧历。

    他目前还真就没有修缮黄河的心思。

    按照惯例,黄河哪年不闹灾啊?

    最为重要的是,朱元璋也没有寻到什么治河能臣。

    若是随便派人修河,那就是劳民伤财,最终走向同大元并没有什么不同。

    “陛下,()

    修缮黄河从来不是一件小事,此事需要从长计议啊!”

    工部尚书薛祥赶忙劝谏了一句:

    “与其修缮黄河,咱还不如修一修运河,至少能够积累经验,还能解决一些困难,黄河没有把握就不要轻动。

    否则一旦下一场大雨,就容易把黄河给冲破,水淹各地。”

    所以中国人是喜欢中庸的,相比于掀屋顶,开个窗户他们还是更容易接受,并且还要反过头来劝你也接受。

    “修缮黄河朕目前是没有想法,黄河刚刚改道几年,还没有稳定,一旦乱动,就容易出现更大的差错。”

    朱元璋也没想着修缮黄河,只不过他的话让薛祥误会了。

    修理黄河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什么都没有准备,最终结果能有个好?

    薛祥顿时松了口气。

    毕竟按照天子的性子,陛下一旦提起此事,心中就有了打算,寻常人很难把他给拉回来的。

    看样子陛下是真的想要修一修运河,也算是为覆灭北元做好粮草等后勤工作。

    “薛祥,你差人把运河上的所有漕船都要用编号标记好,官府做好登记,尤其是官船,以后民船上面也要做好序号标记,避免出现问题找不到船主人。”

    朱元璋吩咐了一句,便让薛祥下去办了。

    这招还是从王布犁给市场画摊位排序标号学来的,这样更好统计数据。

    因为明初对于这些船只都没有统计造册的行为,而且黄册这个事情,朱元璋也不过是小规模试验,并没有开搞。

    没有百万漕工依靠运河吃饭,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蝇营狗苟。

    现如今淋尖踢斗的现象百姓也有接触过,但是靠河吃饭后,光是造船搞木料就有许多营私舞弊的空间。

    随着制度荒废,到了大明中叶后,缺银造船和缺船载运的情况异常尖锐和突出,直接导致北京和北边粮食供给的匮乏,对于大明的统治更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更何况东南的漕粮是专门供给京师贵族,官僚以及京师边卫军的消费,为了将这些粮食无偿的调拨到京师地区,大明官府规定粮户在交纳漕粮的时候还必须承担运粮的任务。

    换句话说,粮户必须缴纳苛重的运费,受到各级官府的搜刮掠夺。

    长久下去,一旦朝廷运转出现困难,漕运这种行为,自然就到了崩溃的地步。

    “标儿,你说这个漕运一旦实行,咱们怎么收税?”

    朱元璋觉得收税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为除了农用工具和教育材料以及书籍不收税之外,其他的都要收税。

    “我不知道,具体还要看他们在运河上怎么赚钱,赚了多少钱。”

    朱标对于收税这种事是完全没有想法的。

    “对,咱不该问你。”朱元璋自问自答的道:“朕觉得咱的贤婿可比你会收税多了,咱等他汇报的时候问他。”

    朱标:???

    “爹,你这是偏见,我如何不如王布犁擅长?”

    “得得得。”

    朱元璋不耐烦的摆手,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同儿子争辩。

    他要是会收税,早就能同王布犁这样让那些商人主动多交税了。

    如何能让王布犁自己独美于前,大显神威?

    菜就多练!

    承认别人的优秀很难吗?

    朱标一下就被噎回去了,只是低头瞧着王布犁所提的问题和建议。

    县衙当中,王布犁感觉时间过的挺快的,他照旧骑着小黑子回了家,顺便同知县吴卫请假。

    吴卫倒是点头答应,到时候少不得被王布犁邀请过去。

    ()

    成亲结束后,王布犁还得摆桌请同僚吃饭。

    按照王布犁的脾性,不差钱,全都请一遍。

    咱江宁县及时雨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

    家里忙来忙去的,待到明天就要先请周遭街坊吃一顿。

    毕竟后日就要同大明公主成亲了。

    王布犁心想着明天也该有婚假了吧,总不能成亲还得去上班吧。

    反正老朱定的制度就放三天假。

    但愿朱标他们别去县衙找自己,哪有空搭理他们呐。

    “布犁啊。”

    母亲把王布犁叫过去,叫他把婚服拿过去再试一试,看看还有哪里需要改的。

    儿子的大喜日子,尽量要合身一些。

    虽说要同大明公主成亲,咱是老百姓,但也是要成样子的。

    待到王布犁身着大红圆领常服,头戴乌纱帽。

    当然大明成亲并不是非要红色,只不过红色看着喜庆,而且庶民的话也能穿一次从九品的官服在成亲那一天。

    皇帝嫁女儿嘛,总得是喜庆些,礼部的人早就安排人给王布犁量身了。

    母亲给儿子调整一二婚服,那也是用了心。

    等到王布

    犁穿好出来之后,当即被拉到全家人面前仔细展示。

    “二弟这身条,穿上合身的婚服,真是把我当年的风头都抢过去了。”

    大哥王贯众哈哈大笑几声。

    “二哥穿着衣服真好看。”

    “二哥长得就俊俏。”

    “不错不错,看着真精神啊!”

    最后是王神医一锤定音,这两日医馆也不开了,徒弟时大凡也来忙前忙后。

    院子里租来的桌子以及椅子都叠放起来了。

    至于碗碟什么的,邻里明天都拿着自家的过来用,吃过一顿之后,再用自家碗带些饭菜回去。

    王布犁此时也站在铜镜前,仔细的端详着。

    他当真没想到自己在大明竟然这么快就成亲了,这可是土木圣体难得的经验。

    按照王布犁这个岁数,他在大明就属于晚婚晚育了。

    “不得不说,我还是挺帅气的。”

    家人听着王布犁自夸的话,更是欢声笑语。

    能被天子看重,迎娶大明公主,面皮没有几分功劳,家里人也是不会相信的。

    毕竟钟馗都考上状元了,结果因为长相丑陋,皇帝都有些不乐意,这才撞柱子死了。

    可见当官,有个好面皮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王神医虽然表现的云淡风轻,可对于即将到来成为皇帝的姻亲,内心深处还是有些忐忑的。

    一般都是尚公主,可天子竟然说自己是嫁女儿。

    天子给一个县衙小吏赐婚!

    这是多大的恩宠啊!

    王神医为此十分不明白,天子到底是看重自家儿子哪里了!

    总不能就真的是看脸吃饭吧?

    要知道天下比自己儿子长得俊俏的男子也挺多的,就蓝玉那就是许多男人都承认帅的很,他都娶不到公主。

    天子不可能那么肤浅。

    所以王神医一直都悟不透,凭什么如此大的机缘,就落在了自家儿子头上。

    难不成陛下是真的需要一个善于断案之人,想要打造大明包拯?

    所以才会不惜用嫁女儿的说法来给王布犁长脸,让众人都晓得他不是一个吃软饭的男子!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能做到这份上,是非常给王家脸面的。

    王神医知道自己的儿子不在乎这个,但他作为老父()

    亲不能不在意。

    恩宠如此之重,一度让王神医以为老朱是要派他儿子去干十死无生的事情。

    但想一想,宁国公主可是天子的嫡长女,他不可能让自己的嫡长女当寡妇吧,所以王神医才渐渐放下了戒心与猜测。

    按照历史的惯例开国之初,驸马大多都得是有功之臣或者地方豪族,所以地位上比较高,有些时候公主甚至算是高攀。

    因为这些人都是需要笼络的。

    大家是政治联姻,属于平等的婚姻。

    公主的婚姻是充满了政治性,不能随便下嫁的。

    对于开国之初的平民而言,娶公主真的是一步登天的捷径。

    在大明基本可以保你家族的三代富贵。

    明天朝廷就会派人来给王神医他们夫妻俩一人一个册封。

    毕竟是皇亲国戚,连带着嫡长子王贯众都会有好处。

    哪像自家傻小子觉得娶了公主就能一辈子吃喝无忧,快活的过日子了。

    哎。

    想到这里,王神医默不作声的轻叹一口气。

    管他娘的,儿子先娶了天子女儿。

    生米煮成熟饭,再说其他!

    王布犁在家里试衣服,朱明秀也在皇宫里试衣服。

    相比于男式,女款的反倒是有些复杂。

    就算朱元璋号召宫里的人要节俭,马皇后带头做表率。

    可毕竟是天家嫁女儿,该有的总该准备,银子在这里都排不上梳妆台,全都是金玉一类的东西。

    凤冠霞帔,这个时候也不盖红头布,多是拿个扇子遮面。

    “公主穿上这身衣服可真漂亮啊!”

    贴身侍女小花由衷的赞叹道,她已经提前一步梳成妇人发型了。

    朱明秀抿着嘴轻轻点头,她瞧着床榻上的春图,脸色微红。

    倒是侍女小花在一旁开解:“公主不必紧张,奴婢已经提前为公主试过驸马的床上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