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唐暮云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平凉劫盟(下)
    有一些男子的嗓音与发声习惯,仿佛天生为重要的颂誓场合而存在。

    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种族,吐出不同的字音,但不论是否本族的听众,都能从那高亢洪亮而不尖锐刺耳、抑扬顿挫而不曲意造作的唱颂中,感受到一种神圣浩荡之气。

    大唐兵部尚书、平凉盟会副使崔汉衡,微微阖着双眼。

    闭上眼睛,似乎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声音。

    崔汉衡聆听着大唐颂盟官口中徐徐念出的盟辞:社稷如一,亲如舅甥,各守本境,烟尘不扬,乡土俱安……

    接着,他又听到了吐蕃颂盟官的高唱。

    崔汉衡在唐蕃之间奔波多年,精通蕃语。不过,他也第一次觉得,吐蕃语原来是如此高贵美好。

    他感慨,又有些享受自己这番澎湃的心绪。

    自大唐神龙二年以来,到如今贞元三年这次平凉会盟,八十年间,唐蕃共计和盟九次。不消说,前头的八次,都最终以双方再度开战,而宣告了毁盟的结局。

    崔汉衡出自博陵崔氏,对于官袍本身颜色的变化,他虽也会心花怒放,但很难如那些寒门子弟般狂热地追求。从崔郎到崔公,从青春到白发,他更希望得到的,是自己从事的唐蕃睦邻交往修成正果。

    此刻的崔汉衡,有一种一切艰辛皆值得的恢弘苍凉感,仿佛已经看到,后世史家中,再吝啬美言的执笔者,也会心甘情愿地写下对他的赞誉。

    两边的颂盟官都念完盟辞后,一头青黑色的健硕牯牛,和一匹雪白的高头大马,四蹄皆被缚住,肩背处则由藤绳绑在木板上,由唐蕃两边的壮汉,分别自盟坛的东西二侧抬上来。

    尖刀刺入,牲畜突然爆发出的尖利哀嚎,以及自它们脖颈动脉处喷射而出的鲜血,那比烈日更刺目的颜色,仿佛再次证明了两大帝国盟誓的成色。

    仆从们立即上前,训练有素地接起一碗碗鲜血,再鱼贯捧到所有有资格站在盟坛上的唐蕃使者面前。

    阿眉饮了一口牛血。

    新鲜的畜血,并无几分腥味,温热略咸,甚至比酪浆还更容易入口些。

    阿眉的目光,跃过血碗的边缘,看向对面的唐将,以及坛下的百来名从官,和更远些的身着常服的唐人禁军。

    众人终于饮尽了牛马之血后,吐蕃大相尚结赞率先举起双臂,作了一个敞开胸襟的姿态,竟然用堪称发音纯正的唐语,朗声道:“唐蕃甥舅,血浓于酒,贞元和盟,永无沦替!”

    “贞元和盟,永无沦替!永无沦替!”

    高呼声立时知趣地响了起来,从坛上到坛下,此起彼伏,欢然动人。

    浑瑊也仿佛松了口气,继而又记得还有一桩事似的,侧头问着崔汉衡。

    与此同时,立于尚接赞身后的阿眉,缓步上前,向浑瑊道:“唐蕃两国,皆尊佛门,兴佛证盟,方得各方宁谧安乐。有请浑公,移步佛幄,随我焚香祈愿,共证今日盟誓之坚!”

    “唔,好,好,老夫正向崔尚书问起此事。”

    浑瑊笑容洋溢地说道,一面又回头寻人:“袁同直!”

    河中镇判官袁同直,忙趋上前来。

    阿眉瞥了他一眼,见他神色凝重,双目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阿眉问道:“这位是……”

    浑瑊笑道:“殿下,他叫袁同直,是老夫军府中的僚佐,素知佛事。”

    阿眉亦莞尔:“甚好,吾等同往。我倒正好问问袁判官,如今中原的高僧里,有哪些大师将佛法讲得妙,我大蕃亦可恭请到逻些城来宣讲。”

    阿眉引着浑瑊等人下得盟坛,往西南方向百步的佛幄行去。

    ……

    蒙寻的眼睛,紧紧盯着远处那个头戴五尖球形凤帽的纤直身影。

    六七个时辰前,还是昨日将尽之际,他就借着对于地形的熟悉,以及月光的帮助,摸到了这处有几处坑洼灌木窝的坡垣上。其间,就在他昏昏欲睡的半夜里,泥土表层传来的震动惊醒了他。

    他钻出草窝,往西边望去。

    没有火把,没有嘶鸣,但是皎白的月色里,密蚁般的人与马,那么真实而迅速地移动着。

    平凉并非一马平川的所在。

    经过了大河千万年冲刷的土地,怎么可能真正平坦如都城大道。纵然没有崇山峻岭,但那些沟壑土梁,就像一道又一道险恶的人心般,足够藏下阴谋与埋伏了。

    蒙寻依据自己从前的经验,估摸那些人马,不少于两千人。两千精骑,以冲击力出战,起码可以解决一万名步卒。

    有备而来的骑兵,对于毫无防备的步卒,发动突袭时,完全可以用“草割”来形容战况。

    蒙寻抬头看了看月亮的位置。此刻奔去唐营报警,还来得及。

    可是,他算什么人?唐使们,会相信他吗?

    最关键的是,在北上之前,韦皋与他深谈,提出的指令,是“弄明白原委”,而非“救人”。

    “蒙寻,你曾是战将,一定也明白如何做探骑,探骑不需要冲阵。”

    “蒙寻,韦某与你一样,恨吐蕃人。不过,韦某还是圣主的臣子,就算要救,韦某首先想的,也是如何救圣主。”

    暗夜里,蒙寻感到自己嘴角划过一丝有点讥讽的笑。

    他不必对唐语有多么高深的造诣,就能完全理解韦皋话中的深意。

    蒙寻静静地趴在灌木后,不再移动。他甚至又打了个盹儿。

    直到阳光刺痛了他的眼皮,直到散散漫漫的没有攻击意味的动静,从盟坛方向传来。

    但后来,教蒙寻吃惊的是,升盟之前,大唐一方明明也有骑卒往西边游奕查探,并且奔驰到了伏兵的周遭。

    他们,就像一群驯马师,而不是战士,不作任何停留地,又驾着烟尘奔回了盟坛附近。

    接下来,在冗长的仪式中,蒙寻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阿眉。

    到了此刻,他无法再如昨夜般,做一名淡然的旁观者。他只希望,阿眉是平安的。

    他看到,佛幄中走出一位似乎是僧侣的人,向唐蕃两方致意。阿眉与唐使随着僧侣进到佛幄中。

    蒙寻的心嗵嗵地剧烈跳起来。

    他刚刚揉了揉酸胀到流泪的双眼,就听到旷野间骤然响起惊雷般的鼓声,和来自吐蕃军队的特有牦牛角的号音。

    西边的沟壑梁垣间,伏兵应声杀出。借助于战马的速度,埋伏的吐蕃军,很快就逼近盟坛。此前陈兵于坛西的吐蕃步兵,立即往南北两侧移动,让出一条足以令奔马继续畅行的通道。

    唐人一边,最先出现反应的,是那几十名骑马的游奕。他们几乎在鼓声刚刚响起之时,便毫不犹豫地往泾河的下游奔去。

    而其他唐人,无论是盟坛上的官员还是盟坛下的从人,再到东方列阵的两千禁军,顿时陷入混乱。他们呼嚎着,如被狂风挂得晕头转向的落叶般,四散翻滚。

    片刻之后,他们的翻滚似乎有了些方向。

    东边,东边的营地有马匹。那是最好的逃生机会。

    但吐蕃骑士已经赶到了。呼啸了大半天的狂风,此时终于被兵刃的叮啷声和惨烈哀叫的人声压了下去。

    蒙寻噌地立了起来。

    因为接下来的情形,令他更紧张。

    佛幄中,浑瑊和另一名唐人官员冲了出来。他们手上有白光闪过,或许是腰间的佩剑。

    小股吐蕃骑兵极为果断而明确地往佛幄驰去,对浑瑊志在必得。再久经沙场的老将,如此情形下,也如网中之鱼,反抗不过是螳臂挡车。

    然而,包围过来的吐蕃骑士里,带头者突然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掉下了马。

    浑瑊立即一跃而上,驱动着马匹,向东南方向稍显稀疏的军阵口子急奔。

    他身后,那名随从的唐人官员还试图奋力阻挡追兵。

    但真正起到阻挡作用的,是阿眉。

    蒙寻震惊地看到,随后冲出佛幄的阿眉,在混乱中翻身上了一名吐蕃骑士的马,往浑瑊追去,却明显放慢了马的速度。她身后的吐蕃骑士,不敢超越公主,只得也慢了下来。

    而盟坛方向,居高临下的吐蕃人过了一阵才似乎意识到异样,开始向奔命的浑瑊放出箭矢,奈何箭矢与石丸的射程都太短,浑瑊又本就是铁勒部的胡人出身,骑术何其了得。胯下的骏马带着他,像一颗流星般,驰出了血肉交迸的战场。

    阿眉在这时候突然掉转马头,往盟坛东边跑去。

    她的出现与号令,显然令正在追逐和杀戮唐人官员的吐蕃骑士受到搅扰。

    渐渐地,骑兵的冲击停了下来,众多头戴纱冠、身上的朝服有红有绿的唐人官员们,站着被围在中间,而不是成为黄沙上的尸体。

    活下来的人里,就有大唐平凉盟会副使、兵部尚书崔汉衡。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