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潮声月影谁与归 > 二百一十九、陈小妹发达了
    第二百一十九章、陈小妹发达了

    面粉厂真是个好生意,一条生产线,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等,其实都很简单;每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就大几十号人;倒是配套的上下货的运输工人,还要多些。

    中国人根本没见过这么好、这么细、这么白的上等白面;国产手工石磨面粉,无论是品质、纯度、细腻度、卖相和口感,与机制面粉,根本就没法比,不在一个档次上。

    机器加工出面又快又好,从澳洲进口麦子,出粉率控制在八成左右,每百斤面粉成本,不超过一两二钱银子;往外批发出厂价为二两五钱银子,市场销售价在三两银子左右。关键是流水量大呀,哗哗哗麦子送进机器,哗哗哗面粉淌出来,哗哗哗,银子就进了陈小妹的口袋!

    陈小妹这下真是赚翻了,发达了!

    机制面粉一上市,就受到追捧;不但是市民家里用这种一点也不贵的上等精粉,连所有的点心铺、小面馆,也全部用上这上等精粉了;在沪上很快形成一个风潮。

    不几天,还冒出了西式面包坊和蛋糕房,大家的食品花样更丰富了,小孩子们最高兴;都围外在店门口,闻着香味就流口水;大人不给买,就打滚放赖不走了。

    面粉运到天津,已经不是追捧,而是各商家差不多抢破头,快打起来了;谁家饭庄、酒楼,要是没有来之沪上的鲸鱼牌面粉做面食,客人就不上门了。

    北京四九城里,每个旗大爷,更是开口闭口,说什么鲸鱼面粉,做馒头都香些;蒸包子味道更就甭提了,那叫一个香;每每馋的边上人,听着都流口水、馋得慌。

    现在,谁家要是没袋鲸鱼牌面粉,客人要一上门,脸上真挂不住了。

    陈小妹陆续一口气上了六条生产线,那也是供不应求;厂边凌家专用码头上,全是排队等货的各式船只。

    不到两月,差不多把澳洲悉尼附近的麦子买光了。再买麦子,要跑到新金山墨尔本才有了;按现在的运输量,一两个月,也没存货了。

    当地农场主们,开心得不得了,那一年不为卖麦子发愁,求爷爷告奶奶的;今年风向咋就突然变了涅,有多少要多少。

    那个谁,懒婆娘,还不赶紧去翻地,赶紧扩大播种面积,下半年再多收个三五吨!不,三五十吨,咱家也就是财主老爷了!

    嗯,澳洲在南半球,现在正好是秋天,正是播种冬小麦的季节。

    人手不够,赶紧到码头抢人啰,中国人好勤快呐;多请几个,咱家肯定就发达了。

    很多已经入籍的中国人,也闻风而动,不打工了,也不挖金矿了;赶紧买地种麦子,咱们种地的功夫,还会输给英国那帮懒蛋吗?他们都赚大钱了,我们还怕啥?

    澳洲的地,便宜的令中国人不敢想象;一英亩(差不多相对于中国六亩多点),还不到一两银子;买个一两百亩,根本费不了几两银子;以前是买了没用,种出来卖不掉。现在不同了,有多少上海那边都收走了,用大驳船一万吨一万吨地拉走了。

    从悉尼到墨尔本,很快形成华人入籍风潮,再不用胡兴澄、杨孟德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了;现在是谁敢拦着不让入籍,他就会花大价钱,请律师跟政府相关部门打官司了,还一直到打赢为止。

    悉尼货源开始偏紧的时候,陈小妹就把目眼光,也投向了美国西海岸。

    美国西海岸,也是地中海式气候,有点雨热不同季,雨水集中在秋冬季;这个气候特点,种夏粮会气得吐血;却更适合种植冬小麦。之前,人们不太愿意种,是因为人口太少了,种了根本卖不掉、吃不完。

    当陈小妹的求购信息,刚刚到达旧金山,得到信息最早的是刘丽川的义兴公司;刘丽川他们现在,有一大批人,本来就是走村窜户,买牛买羊,也顺手卖各种日用品。收麦子也是小事一桩,搂草打兔子而已。

    等到第一船几千吨麦子发出去后,刘丽川醒过味来,敏锐的商业感觉告诉他,这是一桩好生意。尤其是陆续从黄淮平原地区来的移民,种麦子是他们的看家本事,不要太轻松。

    美国西部的地,更便宜一些;差不多在八九年之后,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联邦官方公布的价格,是每英亩1.25美元;这还是指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沿岸大平原地区的土地,加州土地更贫瘠一些,更偏远一些,还要便宜一些。

    美元现在的汇价跟银元差不多,一两我大清海关银,值一块半银元,也差不多值1.5美元。嗯,这是华夏银行兑换的汇率,内地黑市,银元要更值钱一些。

    所以,就是买上几百亩,也就几十块、百十块大洋,对很多在旧金山、洛杉矶待了一阵子的华人来说,问题不大。钱不凑手,可以再找华夏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嘛,这比贷款买老婆便宜多了,也靠谱多了。

    丁默亚做事更讲究,知道何家陈小妹这面粉厂,将来肯定是吃麦子的饕餮大户;于是好人做到底,以新东方洋行美国西部分行的名义,跟每户种麦子的华人,都签订了购销合同,承诺以保底价格届时全额收货。嗯,只管种不愁卖的生意,对华人来说,太小菜一碟了,那就放心大胆地可劲种呗!

    很快也在美国西海岸,形成了华人入籍买地种麦子的风潮;都有人开始传说,再往北去,到加拿大的温哥华,那地方更是广袤的大平原,跟中国的关外满洲相似,是种春小麦的好地方;地也不贵,是个安家的好地方。

    有些胆肥的,已经打起包裹上船了!

    农业的快速发展,让吃苦耐劳的华人,在移民海外后,生存更容易了。

    由于大驳船运输量大,现在,在沪上和几家合资船厂,都以大驳船和邮轮,作为主流船型,运输业的旺盛需求,让造船业赚得盆满钵满。这几年,陆续出现了好几家华人船厂,他们也进入这个行业,想分一杯羹。

    原来很多盐商,要么买了大驳船跑天津、仁川;要么买了青浦船厂的一两百吨小号船,跑内河航运。

    当然,不少人知道,贩鸦片早晚会出事,赚到钱的就收手改行了,做正当生意了。

    也有不少胆大不怕死的,现在一船运的更多,搏命多跑几趟;有钱了就不怕,只要风头不对,到时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出海安家当财主汕。

    因为收鸦片厘金,是江北大营的主要税源;所以,杨孟晗现在只好捏着鼻子,对江北的鸦片贩子没有动手;禁烟范围,暂时只能控制在苏南地区。

    丁默亚是办妥了陈小妹的小麦订购事宜后,才离开盘桓了大半年的加州的。

    这半年,当地华人开了不少公司,入籍的华人,也超过十万了;也许,再有一两年,华人会成为西部人口的主流人群。

    由于华人比历史上,入籍的比例高很多,从政的人也不少;没有人想到,要搞什么排华法案,也没有人敢有这个念头;如果他敢当众说出来,明天,他就什么都买不到了,家里什么也卖不出去,只能搬家了。

    如果还有脾气犟的,还梗着脖子,继续天天找事;刘丽川刘阿源的名头,不是白叫的;也许,他会在某天晚上,醉醺醺地从酒吧出来后,一跤就跌死了......

    华人是很有闯劲的,现在,已经有不少人,足迹遍布美洲西海岸,已经有不少华人,出现在墨西哥的曼萨尼约港、墨西哥城;在秘鲁的卡亚俄(利马)港、派塔港;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圣安东尼奥港等等好多地方。已经有华人在各处港口开商店和贸易货栈,专门从事跨国贸易了。

    丁默亚在南北美洲西海岸重要港口,都设立了中华商会办事处;也和墨西哥、秘鲁、智利三国,建立了国际友好关系,任命了各地以犹太人为主的公使和领事。

    等机构和人员,初步落实下来,丁默亚才放下心来。

    所有美州西海岸贸易,中转站都是夏威夷;丁默亚准备从夏威夷过一趟,停留一阵,处理一下半年来积攒下来的事情;然后,准备回沪上一趟;嗯,也有点想家了。

    想想出来一年半都多了,该回去看一眼,也跟三公子沟通一下,汇报一下工作进展。

    总体还不错,没有太大的意外情况。墨西哥、秘鲁、智利三国,还提出欢迎中国移民;但对形不成人口压倒优势的地区,有几个商人做做往来贸易就可以了;移民后也是被同化的,华人移民的兴趣不大。

    陈小妹没想到面粉厂生意会这么好,好到进口小麦都快供不上了;开心之余,接连给在悉尼的胡兴澄、杨孟德和在旧金山的丁默亚,去了好几封信,一面让他们把能收购到的麦子,都拉回来;一面请他们帮忙,劝人多多买地种麦子。

    她自己在沪上,也只好控制出货节奏;暂时不上新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至少要等到下半年,澳洲新麦子上市以后了。

    陈小妹无意识的控制出货,反而神使鬼差地,变成饥饿营销了;她的鲸鱼牌面粉,在市场上越来越走俏了。

    听说,身体不大好的琦善大人,只有鲸鱼牌面粉包的饺子,才能吃的下几口,人都瘦得脱形了;嗯,六十多岁的人了,天天顶在前线,劳神费力的,是有点熬不住了;在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时代,他也许真的老了。

    可是北方现在,一片烽火,根本找不出合适的人,来接替他;咸丰大万岁又不敢像以前一样,随便换个嘴炮儒生过来;怕到时,不但会把江北大营葬送了;说不定还会连累江南大营,在孝陵卫立不住脚;那就真是天大祸事了。

    凌幼樵差不多到五月中,才回到沪上;袁祖茂袁介休的东海水上支队,按计划留在了那霸港,下一步还要巡航到夏威夷珍珠港,夏威夷珍珠港也将是东海水上支队母港之一。

    陆战团也分别在那霸港、珍珠港,各放置了一个营,作为永久驻防力量。同时为夏威夷王室、琉球王室,各训练一支千人王室卫队;武器、弹药由巡防师免费提供,遇到外来侵略时,接受巡防师驻防部队统一指挥。

    在东面布了两手棋后,杨孟晗心里还是蛮高兴的;在后世,勒得中国人心疼肝疼的岛链防线,现在成了自家的前哨阵地了。

    无法南下的日本,就是还搞脱亚入欧式的明治维新,又能如何?

    向南有中国,根本走不通。

    向西?呵呵,已经早一步军队现代化的朝鲜,现在可不是软柿子;中越几国再帮衬一下,朝鲜人能打得倭寇小土海狗,满脸桃花开。

    这几年,海军建设,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逐步从购舰建军,过渡到自主造舰阶段。李大裱糊匠的“造不如买”的论调,只能是在一段时间内有道理;长期来说,一个大国,必须自主造舰。

    凌幼樵一回来,新一轮整编,就准备开始了。

    打了两次大战,各部队都立了不少功劳,是该再发一轮官帽子了;兄弟们等得,脖子都长了!

    既然要成立师一级编制,而且,海军也要正式挂牌;那么,就必须成立军级编制,并要有军号了。

    之前,为了低调发展,不想引人注目;所以,杨孟晗弄了一个很捣浆糊的似是而非的巡防营的名头;后来虽然部队扩大了,从巡防旅到巡防师,这块皮,一直没机会换。

    现在,既然要摆开架势上战场了,再低调以毫无必要;军队定名,就必须要考虑了,是啊,该取什么名字呐?

    还是不要学剃头大人,整个“湘军”的名号吧,看着就像是个地方军阀,也不大气。

    还有点土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