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兴汉使命 > 第22章 丹阳募兵
    就这样一路训练郭嘉,刘正三人在徐州境内转了一个大圈,还拜访了几位广陵名士,双方就未来的天下局势交换了看法,也对无力扭转危局叹息不已。

    这一日,刘正三人进入了扬州境内的丹阳郡。

    这丹阳郡的太守,不是别人,正是那闻名乡里的陶谦陶恭祖。

    刘正来到陶府之外,递上名刺之后,等待着陶谦的召见。

    令刘正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郡主宰的陶大人,居然亲自迎了出来,抓住刘正的手便说:“佑兴来了,快进来,到了师兄家里,又何必这样客气,直接进门不就行了!”

    陶谦年近而立,脸上多有沧桑之感,那是多年边军生涯留下的印记。

    刘正见陶谦热情似火,又见陶谦一见面就以师兄自居,心中有些疑惑不解,于是就问他:“师兄?”

    陶谦脸色一变:“佑兴贵人多忘事,是陶某高攀了!”

    刘正见势不妙,忙请罪说:“师兄息怒,去年冬末,同村刘备索要族谱不成,便击中正的脑部要害,醒来之后,只记得姓甚名谁,忠仆刘义,其余的人和事情,一概不知。正所讲的事情,句句属实,师兄若是不原谅正,正这便离开。”

    陶谦耿直,知道刘正的遭遇之后,当即便原谅了刘正的失礼。

    陶谦得见同门,心中高兴,便吩咐家人准备酒宴,替刘正三人接风洗尘。

    随后陶谦又谈起刘正的遭遇,义愤填膺。

    陶谦说:“原来那臭名昭著的刘玄德,竟然敢加害佑兴,他日得见,谦必定替佑兴报那一拳之仇。”

    刘正说:“师兄大义,正愧受了。烦请师兄讲明个中缘由,以免他日面见家师的时候,做出什么不孝的举动来,正先行谢过。”

    陶谦说:“当年三友,分别为卢植,郑玄,管宁。他们师出同门,各有偏好,其中卢师为首,专注兵书谋略,行军打仗,样样精通;郑师次之,经史诸义,见解独到;管师再次,有教无类,有圣人孔子之风。谦少年时,得入郑师门下,学习经义,不过三年,便略有小成。也怪谦年轻气盛,又见大汉常年边患不断,便打算弃文从武,投笔从戎。郑师苦劝无果,便写一封推荐信,令谦拜入卢师门下。谦入学五年,随卢师南征北战,略有功名,得授丹阳郡太守,如今五年有余。”

    刘正问:“师兄,正的家师是谁,烦请为我解惑!”

    陶谦说:“佑兴的恩师,便是卢师。佑兴当年,闻名涿县,与卢师的经历颇为相似,深得卢师喜爱,得列入门墙,继承衣钵。授业五年,佑兴尽得卢师真传。后来卢师入朝为官,亦不忘叮嘱佑兴自行钻研。如今佑兴行走大汉,九原一战,刺史建阳公赞誉有加,卢师引以为傲,常写信训诫弟子,当以佑兴为榜样,为大汉用武扬威!”

    刘正听了陶谦的话,才明白了自己和海内大儒,三师之一的卢师以及陶谦,公孙瓒等人的渊源。

    刘正心想,看来那公孙瓒和刘备自称卢师弟子,其实不然。想来那公孙瓒只不过是记名弟子,刘备更是旁听而已,连入馆资格都没有,与刘正衣钵传人的身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刘正又想,原来自己是海内名儒卢大家的衣钵弟子,怪不得建阳公初见便起了招纳之心,求之不得以后,也没有生气动怒,还愿意引为臂助。

    再想到灵州城中,校尉张济把爱侄的前程托付,姑臧贾府,不费吹灰之力便得以自保而闻名天下的贾诩依附,更是举家相随。

    更有在鹿门书院中,仅凭庞德公的一句话,司马徽便放弃了斩杀自己的计划,还把王越相赠。

    现在看来,并不是自己的王霸之气慑服了他们,而是在自己的身上,有一道名儒传人的护身符。

    刘正想到这里,对素未谋面的卢师心生感激,更是对陶谦大礼敬上:“涿县刘正刘佑兴,见过同门恭祖师兄!”

    陶谦见刘正恢复了名士本色,忙以同等的礼仪回敬:“佑兴贤弟客气了,到了丹阳,便是回到了家中,千万不要见外。”

    刘正指着赵云和郭嘉,对陶谦说:“这两位也是人中之龙:河北常山赵云赵子龙,另一位是风流倜傥小太公阳翟郭嘉郭奉孝。我等三人,讨扰恭祖兄了!”

    赵云和郭嘉分别上前与陶谦见礼说:“赵云、郭嘉拜见明公!”

    陶谦见赵云银甲银枪,威风凛凛;再看郭嘉,眉清目秀,聪敏伶俐,便赞道:“白马银枪赵子龙,石门障上逞威风。”

    刘正不解,想当初赵云箭射呼厨猛,并不为世人所知,于是就问陶谦:“恭祖兄,当初在九原城中,不是那都尉穆顺献出呼厨猛的首级,积功升了并州兵曹主事吗?”

    陶谦说:“佑兴有所不知,那穆顺不知贤弟身份,沽名钓誉,贪了子龙战功。他又怎么知道,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凭他的本事,怎么杀得了呼厨猛。有人以子龙射出的那支箭作为证据,揭穿了穆顺冒领军功的事情。建阳公觉得对不起佑兴你,便修书一封给了卢师,说明了其中的缘由。更是恨穆顺贪心,日渐疏远,穆顺久不得志,便起了二心。建阳公为了顾全抗胡大局,不能轻易的处罚穆顺,只得束之高阁,弃而不用。想来那穆顺机关算尽,反误了前程。”

    刘正也是不胜感慨,对那穆顺的遭遇犹为叹息,便问陶谦:“恭祖兄可知,这出首之人必定是军中同僚,以穆顺在并州铁骑中的威望,又怎么可能被人出卖?”

    陶谦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那穆顺得了首功,官升兵曹主事,得赏钱千贯。在太原广置豪宅,购买土地。一同出战的并州铁骑将士,分毫未得。这才激起了老部下的不满,最终坏了前程。”

    刘正说:“本以为那穆顺是可以造就的将才,却做出那般不明智举动,可惜了!感谢建阳公替子龙正名,常山赵子龙,当为天下猛士之一。”

    陶谦说:“佑兴不知过往,也是怕那建阳公强取豪夺,这才雪藏子龙。说起这郭奉孝,可比赵子龙的名号响亮多了,荀氏八龙之首曾赞他为: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想那荀氏学馆,人才辈出,奉孝得此赞誉,当得起同辈之中第一人的称谓,佑兴真是好福气,文有郭嘉,武有赵云,建功立业,如探囊取物。”

    刘正说:“正不过与他二人义气相交,比不得恭祖兄牧守一方,教化万民,政绩无数,功德无量。”

    说话的功夫,便有家中仆人准备好了酒宴,几人分主宾入座,边吃边聊。

    酒足饭饱之后,陶谦便问起了刘正的来意。

    刘正说:“久闻丹阳儿郎,人人都是敢战之士。正有意讨伐乌桓不臣的部落,慕名而来,打算聚一干行伍,替汉家戍边。”

    陶谦说:“佑兴何必麻烦,丹阳城中郡兵三千,都是本地儿郎,训练日久,不如佑兴择其精锐,以充作部众。”

    刘正婉拒说:“恭祖兄的丹阳郡兵,训练有成,更是肩负重任,正怎敢以一己之私,坏了朝廷法度。这丹阳精兵,可是恭祖兄安身立命的本钱。常言道:君子不夺人所爱,正怎么可能做出这等不明智的举动,赠兵一事,莫要再提!”

    陶谦深知,将兵之法因人而异,自己麾下的郡兵,早已成型,不符合刘正的需求。

    陶谦想了想,便说:“佑兴既然有了主意,为兄也不好强求,若是佑兴有什么需要,为兄必定全力以赴。”

    刘正说:“但求恭祖兄赐公函一份,准予正在郡中各地募兵。”

    陶谦说:“这个好说!”

    当即便拟了公函,用了太守大印,传檄各县,言明刘正募兵事项。

    当时便有豪杰扬州下蔡人周泰周幼平和寿春人蒋钦蒋公奕约为兄弟,聚丹阳乡勇三百,打算到附近的江面上做那没有本钱的买卖。

    得知刘正募兵抗胡之后,便打算先到丹阳城中看一看,再决定去留。

    三日之后,刘正在丹阳城南市集树旗招兵。

    不过两日,得五千余人,入丹阳城西校场。

    刘正说:“丹阳儿郎们,你们都是好样的。正感激大家的热情,先行拜谢诸位的勇气,。然而战场之上,刀枪无眼,号令既出,莫敢不从。诸位良萎不齐,强行成军,便会坏了丹阳精兵的名声。抗胡义卒,只收精锐。”

    五千丹阳乡勇,公推周泰和蒋钦为首。

    周泰说:“明公此言大谬,我等俱是精锐!”

    刘正说:“是不是精锐,我说了不算,你等自己说了也不算,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

    蒋钦说:“我等愿意一试!”

    刘正说:“城西校场,长八百米,宽七百米,绕行一圈,便是三千米。诸位从校场外围绕着跑,率先完成十圈的三千人,就可以列入抗胡义卒军的预备役编制。”

    刘正唤过赵云,让他主持考核。

    赵云舞动龙胆枪,在校场外围的街道上划出了一条浅沟,作为起始之地。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搏之后,周泰第一个越过了终点,蒋钦紧随其后。

    又过了一刻钟,第三千名丹阳乡勇越过了终点线。其后两千人,都处在他身后的三百米范围之内。

    刘正望着列好阵势的两个方阵,对于丹阳精锐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郭嘉也是面色苍白,对刘正说:“团长,这丹阳精兵,果然名不虚传,仅凭这长途跋涉的本领,便冠绝天下!那两千名失败者,难道就放弃了?”

    刘正说:“令出如山!”

    赵云也说:“团长,要不就收下吧,幽州缺兵,更缺民!”

    刘正摇了摇头,失败者便是失败者,若是同情心泛滥,就会令优胜者心存懈怠。

    刘正来到两千人的方阵前,高声说:“懦者弃,勇者留!很遗憾,你们被淘汰了,抗胡义卒军中,将不会有你们的名字。”

    刘正又走到优胜者方阵前:“恭喜你们,可以成为抗胡义卒军的预备成员。我身边的这位,便是赵云赵子龙。任命:赵云为丹阳团的团长,负责这支部队的一切事务,周泰和蒋钦为副,共同把丹阳团带好。丹阳团的第一个训练任务:北上涿县,具体路线,子龙自行安排,解散!”

    赵云问:“团长,你不和我们一起走吗?”

    刘正说:“游历即将结束,你也是时候独挡一面了。子龙,不要让我失望,丹阳劲旅,应该由你来发扬光大。”

    陶谦见刘正募兵结束的次日,便令赵云带兵北上,挽留无果,便赠送粮草无数,调拨三千军械,以壮征程,算是替抗胡大业尽一份力。

    刘正考虑到未来的风云变幻,就接受了陶谦的馈赠,再三道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赵云带着丹阳团,押着军械粮草,先行出发。刘正则与陶谦盘恒数日,尽叙别情。

    想到风雨飘摇的大汉,两人约定肝胆相照,永不背盟。

    拜别陶谦之后,刘正带着郭嘉,望泰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