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西游记二宋寻法 > 第二十八回 上卷终 盘古昙花 万古冤家
    梁祝

    佚名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

    梁祝读书--封龙书院

    {仅为杜撰,未求证。

    秦末。秦焚书坑儒,导致儒家经书、人才由山东流入河北。河北邯郸鸡泽人毛遂(巨鹿人亦可,相距50里),赵国平原君上客。孙毛亨,求学去齐国任祭酒的同乡荀子。荀子另有弟子韩非、李斯。李斯焚书坑儒,害死韩非,毛亨因有儒家经书无数,为避祸,逃回河北,在鸡泽、河间、巨鹿多地搬迁躲避。

    西汉。因此,汉初河北治世人才辈出。仅是一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上,北方开国皇帝多、武将广,南方文臣盛。汉初儒家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燕之韩婴(前200—前130年),沧州任丘人,为常山王刘舜太傅,开堂讲学。赵之毛亨,沧州河间人,毛亨、毛苌。又有河北衡水人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当时人喜欢相互游学辩论,取长补短、去伪存真,求取治国良方(当然也想自己一派发扬光大)。在河间大辩论、都城汉武帝召对大辩论等,几人的几次大辩论,促成了董仲舒,总结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是非功过难评说)

    ------------------------------------

    人才需求。在中国大一统朝代(汉、西晋、隋、唐、北宋),在都城(洛阳、开封)和燕山长城边关之间的北中国广阔区域,需要一处或几处培养人才的地方,以满足这块区域的地方政治、经济、工业、文化、军事等需要。

    封龙书院适逢其时其势。封龙山,背邻井陉。太行八陉第五陉—井陉,是联系山西、河北(河南)的中间通道。传说封龙山是大禹治水时,大禹为了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给黄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灾难,将蛟龙锁封此山上,从而得名“封龙山”。包括山上的黑龙洞等都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自然风光秀丽,以沟深林茂、清泉碧溪、奇峰怪石为胜。曾有五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

    东汉。与东汉皇家的特殊关系。封龙山李躬和刘秀、刘庄、阴丽华的特殊关系。据说,西汉末、东汉初,时值战乱时节,东汉光武帝刘秀常驻常山郡,但四处征讨、出征在外。汉三老李躬(约前23--63年),在后方常山郡,负责管理幼时几个皇子的生产、教育。因皇后阴丽华(当时尚为贵人)从行,生汉明帝刘庄于此,故该村当时名为万岁村(后为万年村。火车站石家庄站正南16公里。其南下铁路穿过该村)。东汉初,山东诸城人伏恭(前5~84年),曾任太常博士,转任常山太守(后任司空,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汉初百废待兴,人才需求,伏恭欲兴学校,但朝廷对师生有定额,财力人力有限。李躬在封龙山(元氏万年村西二十里),得到伏恭大力支持,首创古代大学授业,开始授课讲学、广招学生,属于半私办。李躬奏请汉明帝,减免当地赋税六年。文风昌盛、学问声隆,纷纷来学。(后来在公元226年,黄初七年,常山郡治,才从元氏徙治真定。)

    北宋时。名相李昉又投重资重新筹建了书院内部教学设施。又因人数太多,李昉在封龙山北坡龙首峰下,创建了中溪书院;两年后,著名学者张着在封龙山西边,创建了西溪书院。至此,江北四大书院,封龙书院、中溪书院、西溪书院、莲池书院,前三座都在封龙山。三大书院步入全盛时期,并遥相呼应,教学相长。

    到了元、明、清时。由于都城挪到了燕山长城附近,填补了军事重镇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预示着封龙书院即将衰败。元朝时,由于异族朝廷,封龙书院多文人隐士,龙山三老李冶、元好问、张德辉等在此居住讲学,复兴一时后,毁于公元1350年前后的元末明初战乱中。明清时期,虽有识之士多次复建,但终没形成气候。封龙书院,明清大部分时期被僧人占据,现仍有智公和尚塔为据,正在恢复。中溪书院,现其址大约在修真观下。西溪书院,现其址大约在北龙池村下。

    }

    ------------------------------------

    东汉初年,山东诸县祝家楼村

    祝员外家,五十岁的吴老夫子,负责教书授课,学生只有两位,员外的一对双胞胎姐弟。姐姐祝英怡,弟弟祝英乐(le)。

    最近,应好友诸葛峰(伏恭的幕僚。伏恭,山东诸城人、常山太守,后任司空)的邀请,吴老夫子,打算去封龙书院教书,已经向祝员外辞行了。吴老夫子名声资历稍显不足,公办难进。封龙书院虽是半私办,但待遇优厚。祝员外厚礼相送,并托其帮儿子祝英乐,也转入封龙书院读书。吴老先生慨然应诺。

    (诸葛,本姓葛。《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曰:“(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此说认为,诸葛氏祖籍山东琅邪诸县(夏商时,诸国。春秋,诸邑。汉,诸县。隋,诸城),后迁至琅邪阳都城南之葛坡,为与此地原本的葛姓相区别,故而在“葛”姓之前加“诸”,由此而得“诸葛”之姓。又一说,秦代葛婴(陈胜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彻为其不平,遂赐其子孙为诸县侯,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葛天氏后裔皋陶,皋陶子伯益,伯益长子飞廉,飞廉封在葛地,为第一任葛伯、葛姓始祖之一。

    葛天氏。《吕氏春秋》训解:“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古帝王。”《辞源》:“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葛天氏初为东夷伏羲氏部落联盟十五部族之一。伏羲氏也有很多代帝王。个人估计,葛天氏可能是其中的一代或几代帝王,类似轮流制或哪族变强哪族上,谁是第一代不一定。例,有人说,“圭嬜,女,风姓,号伏羲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第二十九任帝,大伏羲氏族纯血缘伏羲氏执政的十四任帝”。有时合则强,分则弱。古代刚开始是部落联盟性质,推举制或变种禅让制,不是世袭制。

    )

    ------------------------------------

    祝英怡也想去,可母亲不让去。在出发的那天早晨,她用扇子敲打弟弟跟班书祺,让其配合。她女扮男装,伪装弟弟,和弟弟跟班,两个人先走。并叮嘱丫鬟银杏:“过个把时辰后,第一件事,你帮我,把这封给母亲的书信,放书案上。第二件事,告诉弟弟,我和书祺先走了,跟他道个谦,另外,告诉他,我女扮男装了,以后叫我祝英台。第三件事,你让我弟弟,带你一起去书院。我还指着你到了那,帮我忙呢!”

    在诸县县城,众人集结,准备结伴而行,为的是,防止沿途盗匪。东汉初年,战乱初平,盗匪仍多。首批去封龙书院的,有先生学生。先生一共三位,各自雇有马车,各带丫鬟、车夫一人,共九人。学生十一位,有穷有富。学生中,有二位,各自有马车,各带丫鬟、仆人、车夫,共八人;还有两位,祝英台、祝英乐姐弟,与丫鬟、仆人、车夫,合乘一辆马车,共五人。有四位,凑钱雇了一辆合乘。还有四位,穷书生步行。共计三十人,七辆车。每辆车上都有几根硬木长棍,以防强盗。大家还一路演练了几回,比如说以多打少,分工合作,上打脑袋、中打腰、下打腿。

    儿子求学去了,女儿不见,只书信一封,说也跟着求学去了。祝家只好对外面吹:“老师吴夫子带着姐弟两个,连同两个丫鬟仆人,去封龙山皇家学院教书、求学去了。”

    ------------------------------------

    由于祝英台较男人体弱易晕,三吐梁山伯。

    一吐,晕车,马车吐窗外。祝英台忍不住,一扭头吐到窗外,谁知梁山伯正经过。

    路遇一伙约莫十个没马的穷山贼。众人为了挣命,男女人人拿出棍棒,三十条长棍和十把武器互拼。祝英台一伙加梁山伯六人,对付两个盗贼。祝英台比较弱,和一个盗贼互砍时,棍子被砸飞了。梁山伯看到有危险,赶忙救援,被另一个盗贼把背划伤了。祝英台缓过劲来,专找盗贼背后下手。最后,盗贼倒地了两个,有一个被祝英台打中了后脑袋。先生一行共受伤了五六个,索性没有重伤。其他八个盗贼,抢了一辆富家子弟的马车,兴高采烈的跑了,也没管那两个盗贼。

    二吐,晕车,楼船二楼吐一楼。祝英台又忍不住,一扭头吐到二楼窗外,梁山伯正一楼廊道坐地看书,书惨了。

    三吐,晕高,封龙山,之字形山梯,上吐下。

    谁都不愿和她一个宿舍,强迫她、她弟弟、梁山伯在一个宿舍。弟弟在中间,两人在两边。

    后祝英台父亲,到襄国县(邢台古称)任知县,举家搬到了该县。

    ------------------------------------

    化蝶

    梁山伯因家贫辍学,知道祝英台许配马文才,相思过度,一病不起,竟不治身亡。家人将其葬在了吴桥之侧。祝英台知道后,痛不欲生,曾经绝食抗议。为了祭祀梁山伯,祝英台假意允婚,但是花轿需要经过吴桥,而且要允许她祭祀梁兄。大婚之日,花轿经过吴桥,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墓前哭得死去活来,最后一头撞死在墓碑上。两人死后,变成蝴蝶,比翼双飞。

    地府牛头马面,率领鬼兵,正在奈何桥附近维持纪律、巡防守卫。

    牛头不经意间,忽然看见一对蝴蝶,在黄泉广阔的河面上上下飞舞,揉了揉眼睛,对马面说:“我是不是眼花了?居然看见有东西在黄泉上飞。”马面看着眼前的一大群鬼魂移动,回道:“肯定是你眼花了。”扭了下头,朝牛头看的方向瞥了下,又转回头看着眼前的鬼魂们。又猛的扭过头去,脖骨咔嚓一下爆响,嘴唇哆嗦着:“见大圣了!真、真有东西在飞!”

    牛头想了想:“你在这盯牢了这对蝴蝶,我去告诉阎王。”

    ------------------------------------

    阎王来看过了,也不明所以。在蝴蝶的行进方向上支起了一张地府的先天灵宝,最高法宝---地网,蝴蝶也是犹如无物,穿网而过。

    阎王一看,弄不住,赶快上报吧。

    层层上报,托塔天王、三清等都抓不住,上报鸿钧。

    ------------------------------------

    鸿钧下来看时,一对蝴蝶正朝着转世磨盘飞去。

    鸿钧看着一对蝴蝶,冥冥中,似乎看到了盘古、昙花仙子。

    鸿钧想了想,说道:“这应该是盘古,和他的爱侣昙花仙子,两人的爱意化身。盘古、昙花仙子早已身陨。虽然失去了神通法力、忘却了前世今生,但两个人的爱意纠缠在了一起。只要盘古界不灭,两个人就会生生世世、轮回不止。”

    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向下进入了庞大的转世磨盘,在那不断旋转、五彩斑斓的磨盘洞口中,消失了。

    (优昙花,乔木,据说为昙花仙子的种壳所化。昙花,灌木,据说为昙花仙子的真身所化。)

    ===========================================================

    (点评1:梁祝传说。

    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樊存常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本来在无确凿证据下,所有传说地点都应涉及。本文只从时间上汉代,相对合理的串联了两处,山东诸城、封龙,舍弃了可能是后续真实情况的祝英台死后,梁山伯到宁波任鄞县县令,妻子早亡,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梁山伯不顾皇帝禁令开粮仓赈灾。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梁山伯处死(有说是怀念祝英台,郁郁而终),后被追封为“义忠王”。

    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比如河北石家庄元氏县封龙书院、河北河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村、山东诸城、山东曲阜、山东嘉祥、江苏宜兴、江苏苏州、江苏江都、浙江宁波市鄞州和上虞、甘肃清水、安徽舒城、山西蒲州等。

    《元氏县志》据说先版“齐·梁山伯墓,在县西四十里南佐村西北隅”,后代版“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封龙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即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封龙书院还有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封龙山北4里有梁家庄。祝姓,2007年百家姓141位,约136万人,发源于西周祝国(今山东长清),以国为姓。东汉中期,河北祝姓有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马姓有河间王厩长史马融(学生千人,其中有卢植(弟子刘备、公孙瓒)、郑玄(字康成,二十二先师之一)、管宁(《氏族论》)等)。若祝马两家早就是豪强,想联姻,可能会忽视梁山伯。今有河北邢台市祝村镇,距封龙山约200里。但元氏传说梁山伯为南佐人,祝英台是长村人,马文才是马岭人(石家庄市元氏县黑水河乡马岭村)。

    封龙书院元好问义子、元代杂剧家白朴,将其改成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是现今所知最早把梁祝故事搬上舞台的剧本。在真定上演,反响不够(可能观赏的显贵们,是元朝蒙古贵族、汉族豪强地主,属于强娶民女的马文才之流,不喜欢这种调调,没暴打白朴就不错了。解放前白毛女的真实故事,据说就发生在元氏北边二百里的天桂山。或者剧本或表演还没成熟)。中年后,白朴到南方上演该剧,反响热烈。

    梁祝、白毛女的传说各地都有,到底是哪里,证据不足,莫衷一是。原因:一个,是各地的文人、群众的再加工。第二个,是类似的不平事太多了,各地都有,有的生离、有的死别。时间一久,附近的人,忘了墓主人姓名,只记得类似梁祝故事,再过几代,只记得是墓主人梁祝。传言传错了姓名,但传对了精髓,可以说处处是梁祝事、梁祝人,说是梁祝,没毛病。第三个,可能老家是衣冠冢。)

    (点评2:毛姓、***

    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毛伯郑)始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

    据说,周朝毛叔郑的第二十二世孙毛遂,毛遂的第三十世孙毛宝,毛宝的第八代毛元琼(号清漾),毛元琼清漾第56代***、毛福梅。

    ***是非功过难评说。

    )

    (点评3:中国上下三千年重心变迁

    上下三千年

    上千年,中原商洛之地。天时,温度、湿度适中,瘴气较少;地利,地处中原,,沃野千里,粮食充足;人和,四通八达、位置极佳。故生产发达,管理兴盛,国家政治成熟,奴隶封建,文明远播。

    中千年,江南苏杭之地。北方草原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建立草原奴隶封建政权,组建大规模骑兵军队,马潮一次次冲击南下,文明重心逐渐南迁。

    下千年,西南蜀汉之地?外国坚船利炮,北下东来跨海攻,舰潮一次次袭来,文明重心逐渐西迁?

    文明重心:不是文明中心。在这里,文明中心一般是京都,是城市文明之首。但文明重心是国家整体分布,目前不均匀,黄河、长江以南较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时地利人和,造就鼎盛几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情

    佚名

    世上

    最难断的是感情,

    最难求的是爱情,

    最难还的是人情,

    最难得的是友情,

    最难分的是亲情,

    最难找的是真情,

    最难受的是无情,

    最难猜的是心情,

    最难报的是恩情,

    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

    最可爱的是你微笑的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