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最后的下场 > 第四章 水果行里的伙计
    上海十六铺码头,人来人往,黄包车车夫挤在码头的人行道两旁叫喊:先生去哪里?要车吗?”不停地在招揽来来往往的顾客。

    早晨,8点左右,由湖州开往上海的轮船在十六铺码头徐徐靠岸,轮船上下来的各种各样的人群,拖儿带女的,提着大包小包的。

    陆大奎轮船甲板上下来,肩上背了一个小布包,一看就是一副乡下人的样子。

    码头上,黄包车车夫问他:“小伙子要不要车?”

    陆大奎只是摇摇头。由于坐了一晚的轮船,肚中感到有点饥肠辘辘,于是,蹲在马路边,打开小布包,拿出妈妈给他煮的几个鸡蛋,看到妈妈给他洗得干净的衣服,想到这次离开父母,不知何日再相见,又不知这次只身来到上海,举目无亲,不知道到哪里落脚谋生,想到这里,不禁掉下泪来,后悔当时在乌镇不应该干这种蠢事,否则,也不会落到今天地步。

    陆大奎从乡下初次来到大上海,初来乍到,也不知道东南西北,他顾不得嘈杂的叫卖声和来往的人群,毫无目的地在马路上行走着,真是可令街头冷落人。其实,若大的上海有没有他有多大的关系呢?他像大海里一朵浮萍,随风飘荡,不知哪里是边?

    已经三天过去,陆大奎白天,毫无目的的在街上转悠;晚上,倦缩廊下。

    陆大奎心里在想:整天转悠不解决问题,得先找个地方住下来,然后慢慢找事做。

    老西门一条弄堂里,“荣记客栈”破乱不堪的牌子挂在一边。

    陆大奎在这里立停了片刻,看了看牌子,然后朝里面走去。

    这是两开间门面,三层楼老房子,一层为自己居住,二——三层分隔以后用作客房。

    柜台前,一位50开外的店主正在“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见有人进来,店主放下手中的活计,卸下老花眼镜,客气地说:先生住店吗?

    “是,还有房间吗?”陆大奎问。

    “听先生口音是湖州人?”店老板问。

    “湖州南浔人。”陆大奎回答。

    店主姓李,名荣林,原是湖州双林人,一听来人是湖州南浔北栅陆家湾人,虽然双林与陆家湾相差20多里地,但毕竟也是同乡,亲不亲,家乡情。就热情地说:“还有一间楼梯间,原是堆杂货用,可腾出来搁一张铺。”

    陆大奎为在这里遇到同乡而感到欣慰。他在想:“虽然房子简陋,但毕竟可以安身,若大的上海滩又人生地不熟,再则,三个铜板一天,价格也便宜。”于是,决定在这里暂时先安顿下来。

    陆大奎早出晚归,餐馆、洋货摊,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到处打听人家是否要人,为了节省开支,有时一天也只能吃上二餐,早晨一副大饼油条,晚餐一晚阳春面,可是,三天下来,一无所获。

    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店主李老板见陆大奎为人忠厚,身大力不亏,又是同乡。远之烧香不如近之作福,于是,有意介绍他去“张记”水果行干些粗活。

    ......

    “张记”水果行在杨树浦小有名气,老板是位40开外的中年人,广东潮州人,16岁就来到上海,专做水果批发和零售生意,把低价的水果从南方运来,然后批给上海的其他小贩,生意倒也红火,并且有固定的客户,不担忧客源。

    水果行在杨树浦路40号,两开间店面,二层楼,外面是营业房,摊位上放满了各种的时鲜水果样品,后面是仓库,一箩筐一箩筐堆得满满的,楼上设账房和住宿。家里就张老板和他老婆、女儿阿莲三人,正好没有帮手。

    张老板问了问“小湖州”家中的情况及年龄,看他身材魁梧,人看样子倒也老实,店里也正好少干体力的人,就说:这样吧,你每天就在店里干一些杂活以及帮客户装卸水果。

    陆大奎连连点头,心想,吃住都解决了,也算有了安稳,还有什么条件好讲呢?

    何论春夏秋冬,发风下雨,小贩一般早晨4——5点钟就要来批货,于是,陆大奎每天都是一早起来,开店门、卸水果、装水果忙个不停,白天其他事也帮着做,拖地板、烧开水,样样都干,非常卖力。除了吃住之外,张老板还每月给他几块钱零用。想想初来上海时流浪街头,遭人冷眼,他心满意足了。张老板也对陆大奎十分满意。

    光阴推移,一年多过去了。陆大奎在“张记”水果行干得很出色,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相处得不错,客户们甚至有时也听他的,有时老板不在,他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老板见这个“小湖州”脑子机灵,手脚利索,任何事只要是陆大奎去做,总是做得得心应手,感到十分欢心。于是,张老板有意派他去做采购、推销等生意上的业务,给他于更多的锻炼和接触社会的机会,他也结识了不少朋友。

    少年时在乌镇部队又混了一段时间,长了不少社会上交际的见识。自从奉了跑业务的差事,他做得得心应手,深得老板欢心。“薪水”也涨上去了,而且时有“外快”进腰包。

    开始,陆大奎到广东等地进货,总有客户在他的口袋里塞上几个铜板,“伙计,回去买包烟吸。”

    后来,陆大奎干脆先与客户谈条件,我进你的货,你得给我多少回扣,否则,我走人另找货源。

    一次,一个客源一车香蕉,讨价还价以后,陆大奎说:“回扣10%”,否则货不要。

    客户感觉到,香蕉不能久放,放几天,发霉变质更不值钱。于是答应了陆大奎的要求。

    半年下来,陆大奎的口袋满起来了,结余也不少钱,他也沾沾自喜,感到自己脑子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