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600章 花魁院士
    八大胡同。

    李谕又又又来了,要不是都有缘由,属实有点不太好解释……

    蔡锷逛青楼则是从行动上麻痹袁世凯,表明自己胸无大志。

    李谕与蔡锷到达后,云吉班的管家,或者叫老鸨迎过来说:“两位爷,今天姑娘休息。”

    蔡锷说:“就是因为休息,才要过来。”

    老鸨赔笑道:“看您说的,就等不到明个儿?”

    蔡锷拿出那张传单:“我想见见这位姑娘,没别的想法。”

    老鸨瞅过去,眼睛一眯,明白了怎么回事。

    云吉班是清吟小班,属于高雅的上流青楼,接待的都是有钱有文化的人,对她们来说,这是一着险棋,有得罪北洋政府的风险,不过一旦成了就能身价倍增。

    看来效果确实不错。

    老鸨笑容更加灿烂,鱼眼纹快要把脸上的脂粉挤掉,对蔡锷说:“爷一看就是行伍中人,统领一方的大将军。”

    蔡锷随意笑了笑:“管家说笑了。”

    蔡锷在袁世凯手下有不低的职位,任职于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这个机构是袁世凯的军机处,权力不小。作为非北洋出身的蔡锷,足见袁世凯对他的器重。

    当然了,只是不能直接控制军队,最多算个参谋。

    老鸨转身推开门,对两人说:“请进。”

    赵谦说:“先生,我在外面把风。”

    进去大门,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香味,老鸨让李谕和蔡锷坐在一间厢房中,接着说:“我去叫小凤仙。”

    没一会儿,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走了进来,瓜子脸,很白净,笑起来还有小虎牙。

    “两位客官,小凤仙有礼了。”

    “请坐,”蔡锷打量了一下后说,“没想到姑娘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觉悟。”

    小凤仙给蔡锷边倒茶边说:“小女子哪有什么觉悟,只不过历经了点人世沧桑而已。”

    李谕道:“这种话可不像是从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口中说出来的。”

    小凤仙说:“先生一定很少来青楼,在这里如果没点眼力见儿,很难活下来。”

    “抱歉。”李谕回道。

    想想也是,青楼估计是最难求生的场所之一。

    蔡锷又问道:“姑娘知书达理,莫非出自优渥之家?”

    “家父曾经也是一名武官。”小凤仙道。

    “难怪我从你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特殊又熟悉的记忆。”蔡锷说。

    小凤仙抿嘴说:“家父只是寻常武官,与您怎么能相提并论。”

    蔡锷咳嗽了两声,突然有些感伤:“同是天涯沦落人。”

    小凤仙讶道:“结核病?”

    蔡锷苦笑:“不治之症。”

    此时老鸨端着点心走了进来:“两位爷,今天没节目,随便吃点点心。”

    李谕道:“多谢。”

    老鸨对李谕说:“我好像见过这位爷。”

    “额,有吗?”李谕问。

    老鸨想了想:“哎呀!之前跟袁二公子的薛姑娘生的孩子,就是你来抱走的吧?”

    “管家好眼力。”李谕说。

    “那可不,做我们这一行哪有眼力劲差的?”老鸨说,“今天真难得,来了蔡将军,还有堂堂院士先生。”

    “院士先生?对了,”小凤仙对老鸨说,“娘,明天的魁选秀,不如加上新的‘院士头衔’?”

    “啥?”李谕疑惑道,“魁,院士?”

    小凤仙说:“从几年前开始,京城界定期举行魁选秀,考核才、情、色、艺四项,分别选出四名博士,即才博士、情博士、色博士、艺博士;博士之下,还有二三十名学士。都是京城界的翘楚。”

    李谕恍然:“原来博士是这么来的,现在不叫头牌,改叫博士学士了。”

    小凤仙道:“但现在大家又突然知道博士之上,原来还有院士之衔。院士才称得上最高的魁。”

    李谕笑道:“博士和学士之间还可以有硕士,博士继续还有博士后……”

    小凤仙说:“太细致我们就不懂了。”

    “而且院士的名头也大,全国人谁不知道李谕先生的‘院士’二字,”老鸨很会搞营销,“正好在四名才情色艺博士之上,再选出一名院士。”

    蔡锷乐道:“界竟然都在学习西洋的教育制度,有点意思。”

    小凤仙说:“举国学习西洋,我们自然要跟上。”

    作为服务高级人员的清吟小班,时刻都要保持学习!

    蔡锷又问:“选院士、博士、学士的标准是什么?”

    小凤仙说:“很简单,一封荐书一元钱,看哪位姑娘得的荐书多。”

    “荐书是?”蔡锷问。

    “就是投票。”小凤仙解释道。

    还挺文雅。

    老鸨说:“这次我们声势很大,要在报纸上登出所有姑娘的照片、姓名和优点,公开竞争。”

    蔡锷道:“要不少钱?”

    老鸨说:“有的是商家出钱,如果选出学士和博士,她们所穿的服装会迅速热销,成为整个京师的潮流。”

    蔡锷叹道:“别人都说京城界驰名天下、样繁多,果然名不虚传。”

    老鸨嬉笑道:“将军要是喜欢小凤仙,明天就多买点荐书。”

    小凤仙道:“娘,不要难为将军。”

    蔡锷沉思几秒钟,说:“放心,我一定力保小凤仙成为博士!”

    老鸨说:“现在多了院士。”

    “那就院士!”蔡锷对小凤仙说,“将来你就是院士小凤仙!”

    小凤仙看着蔡锷的眼睛,一秒钟后低下头欠身行礼说:“小女谢过将军。”

    这种行为青楼女子不会干预,青楼就指着这个挣钱呢。

    ——

    两人出门后,蔡锷说:“京城富家子弟众多,我准备拿出全部家当来,应该有三千元。”

    李谕连忙说:“这不太好吧!别人是毁家纾难,您这是毁家赠魁?夫人知道了会同意?”

    蔡锷说:“就是让她不同意!”

    李谕立刻明白过来,蔡锷想通过这件事与夫人彻底闹翻,逼她因家事离开北京,此后自己脱身就方便了。

    但根本猜不透蔡锷对小凤仙有没有感情。

    次日,报上果然登出了魁选秀的新闻,一时间京城有钱的公子哥纷纷出动。

    蔡锷拿出的三千元已经非常多,依旧不够,只能找李谕又借了两千,才勉强让小凤仙争得了“院士”头衔。

    再次来到云吉班时,小凤仙已经成了整个八大胡同最热的魁,——至少下次魁选举前一直都是。

    蔡锷不嫌事大,让李谕用他的徕卡原型机拍了一张自己与小凤仙的照片,登在报上。

    与此同时,嗅觉灵敏的记者也知道了蔡锷拿出全部身家捧青楼女子并且与老婆闹翻的事,这种边新闻不要太吸引人。

    几天发酵下来,蔡锷与小凤仙的事迹已全城皆知,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登徒浪子。

    蔡锷目的达到,事后专门请李谕吃饭答谢,“疏才兄,实在抱歉,借你的两千元暂时还不上。我现在经常还要找小凤仙接济。”

    “不用还,”李谕根本不当回事,然后戏谑道,“现在你可是经常去八大胡同了。”

    蔡锷笑道:“夫人都走了,我还不如住在云吉班。”

    李谕怪笑:“将军真是逍遥。”

    蔡锷说:“志不在此,逍遥?说不上逍遥。”

    小凤仙虽然觉悟不低,但一个十六岁的青楼女孩本事不可能多大,没有能力帮他出逃,更没有能力帮助蔡锷的护国大业,最多起到出逃的烟雾弹作用。

    谋划虽然复杂,但很有意义。

    千万不要小瞧袁世凯的能耐,此时说他只手遮天都不为过。

    黎元洪也想过逃离北京,并且联系好了日本使馆参赞帮忙,把自己弄到东交民巷换防的美国军队军车上就可以离开北京。

    但如此周密的计划也未能成功。

    ——京师警察厅的吴炳湘厅长真心是个厉害角色。

    吃过饭,蔡锷再次返回云吉班,李谕则乘车回家。

    到家门口时,看到了笑呵呵的黎元洪。

    “副总统。”李谕打招呼。

    黎元洪说:“今后咱们就是邻居了。”

    “您也搬到了东厂胡同?”

    “怎么,不欢迎?”黎元洪反问。

    李谕笑道:“欢迎,当然欢迎。”

    黎元洪说:“我买下了你所住府邸旁的两处宅子,合二为一。”

    李谕对东厂胡同很熟悉:“这样一来咱们两家几乎占了大半个东厂胡同。”

    黎元洪说:“一南一北,非常合适。”

    黎元洪的大宅算起来也有数百间,是他以“大德堂”的名义了两万银圆购置的家产。

    李谕绝对想不到,自己当年无意间选的东厂胡同,一年后会成为全国焦点。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新任总统,就任地点便是东厂胡同自家住宅。

    因为那时袁世凯刚死,袁家正在大总统府治丧。

    届时,这条往日里寻常的小胡同就会突然升起五色旗,众多朝政大员聚集在此。

    黎元洪又琢磨着说:“就是‘东厂胡同’的名号不好听,这些年在朱市长牵头下,整治全京城三千多条胡同名字,那些重名的或者乱七八糟的都要改,不知道东厂胡同会不会改。”

    这件事民国初年一直在推进,主要就是把胡同名从“粗俗”改得文雅一些。比如“臭水坑”变成了“翠湾”;“狗尾巴”变成了“高义伯”;“猪尾巴”变成了“知义伯”;“锅腔”变成了“国强”;“豆腐”变成了“多福”;“驴市”变成了“礼士”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段祺瑞后来当权,住进了鸡爪胡同,他嫌名字不好听,改成了吉兆胡同。

    但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吉兆,而且没多久段祺瑞政府就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鲁迅曾经在一篇文中讽刺:“一旦发迹,家谱也修了,雅号也有了,那么当然不甘心居址言不雅训。”

    李谕说:“东厂没什么不好听的,就当一种警醒。”

    黎元洪点点头:“疏才说得有道理,东厂虽然行为可恶,但监察这项制度不能少。”

    两天后,黎元洪新家完全安排妥当,邀请李谕去做客。

    一同来的还有北京市市长朱启钤。

    严格点说其实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市市长应该叫做京都市政公所主任。

    北京城由于地位特殊,民国之前一直有三个管理机构:

    城墙以内的京师地区;

    大兴、宛平两个京县;

    还有两个京县之上的顺天府。

    最主要的自然是城墙以内的京师地区,清代时期南城、北城分开治理,又各自分成五个区,分别有五个巡城御史管辖,另外还有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

    反正挺乱的。

    民国后干脆直接就改成了京都市政公所+京师警察厅进行管理。

    大家互相认识,落座后,黎元洪说:“昨天与朱总长聊天,提到两年前就要开展的电车业务。当时已与法国的实业银行签订借款合同,要在京城修建有轨电车,但没想到欧洲人自己打了起来,此事只能搁置。”

    历史上北京有轨电车从1913年一直拖到1921年才立项成立电车公司,三年后开通了第一条线路。

    朱启钤说:“上海、天津都有电车,京城却没有,着实不合时宜。去年上海实业家虞洽卿曾想组建北京华商电车公司,没有成功。我研究后,认为个人实力根本不足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工程,所以想以政府出面,出一半钱,然后民间筹集一半钱的方式推行。”

    李谕说:“朱市长的方案很可行。”

    朱启钤继续说:“启动资金需要400万元,民间筹资200万。如今整个北方只有盐业银行一家私营银行,需要借助盐业银行发行股票。”

    李谕说:“电车是块超级肥肉,资金募集应该不困难,趁此机会成立完全脱离洋人运营的电车公司是个好时机,我赞成。”

    朱启钤又强调说:“另外,股票发行时,一定提前告知于我。”

    “好……吧。”

    李谕有些不情愿。

    这属于典型的顶级内幕消息,一定会有大商人、企业家、官员提前准备资金抢购,普通的商户或者居民基本没机会。

    当年,这些股票按照规定要在半个月内公开售卖。但售卖当天就突然暂停,因为已经被那些有钱有势之人通过各种渠道提前买完。

    经过几次交易,又大部分落在了盐业银行与金城银行手中,两家银行成了电车公司大股东。

    京师总商会对此非常气愤,因为按照公司规定,电车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北京市民的意见,并且北京市民应当持有一半股份,但实际几乎为零。

    他们抗争了几次,没有什么效果。

    李谕很难改变贪腐问题,只能听之任之,把电车公司先早点开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