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再世权臣 > 第358章 等的人回来了
    马车离京城尚有百余里,锦衣卫的奏报便已呈至雕龙描金的案头。黄昏时分,苏晏刚踏进城门,就接到了传召他入宫的口谕。

    传谕的是老熟人,从东宫小內侍升任了掌印少监的富宝。

    富宝与朱贺霖同龄,如今也长成个十七八岁青年,曾经的澄澈与稚气从他身上淡去,当他站在车门外仰脸笑望苏晏时,苏晏依稀感觉到了“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深刻的涵义。

    ——很多时候,成长会让人变浑浊,然而浑浊亦是为了生存。

    富宝在苏晏面前举止谦恭,态度殷勤,比毛崽子多桂儿更像蓝喜的干孙子。苏晏与他寒暄了两句,微笑问道:“皇上召得这么急,可是出了什么事?”

    富宝赔笑:“苏大人回京,就是一等一的大事。皇上如隔三秋的心情,还望大人多多体谅。”

    苏晏连声道不敢,又问:“可否先让我回家沐浴更衣再进宫面圣,以免失了臣礼?”

    富宝道:“宫中早已依着大人的身量备下各色衣物,温泉浴池任君选择,莫让皇上久等啊。”

    苏晏没辙,只得沿着正阳门大街径直往北入宫。

    马车与驾车的荆红追在午门前被拦住,荆红追以眼神示意:大人可需我陪同?

    明着陪,他敢闯宫;暗着陪,他能瞒过所有禁卫军的耳目。端的看他家大人如何吩咐。

    但苏晏只是轻轻摇了摇头,说:“阿追,你先回家等我。好久不见小北了,你和他叙叙旧,也问问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京城发生了什么大小事件。”

    苏大人没说会不会回家吃晚饭,意味着有留宿宫中的可能性。然而大人也并未露出忧虑之色,没叫他暗中保护,说明自有应付小皇帝的法子。两人的默契已近乎心心相印的地步,荆红追闻言点了点头,将一只小小的木质哨笛放在苏晏掌心:“这是我在回京路上削的,音色特殊,能使皇宫屋脊上栖息的群鸟惊狂飞旋,远远的便能看见。大人今后就带在身边,以防万一。”

    阿追的一番心意,苏晏自然不会拒绝,他将哨笛贴身收藏好,随富宝入了宫。

    沐浴更衣后,苏晏来到御书房,见到了一身烟霞色团龙常服的朱贺霖。

    朱贺霖爱穿红。红是储君色,他幼年时穿惯了,而红色又出奇地衬他的气质,丝毫不显女气,反而分外英气勃勃。

    苏晏进入殿门的第一眼,就不由自主地被这袭明艳的色彩夺去视线,下意识地想:才两个月不见,小朱又长大成熟了不少啊!

    朱贺霖放下奏本,抬头看他的瞬间,似乎想要离座向他奔来,一如往常的每次见面。但微抬的上半身很快又沉了下去,他像个威仪有度的帝王那般,朝入殿的臣子招了招手:“不必行礼,过来。”

    烛光中,苏晏恍惚看见了暌违已久的景隆帝朱槿隚,唇边挂着恬静而深邃的笑意,在庄严的御座后,在夏日的莲池边,在元夜的城楼上,朝他招手。

    他脚下微晃,从瞬间的幻觉中挣脱出来,咽下喉内酸涩,怀着复杂的心情一步步走向年轻的新君。

    “别站着,过来坐。”朱贺霖拍了拍罗汉榻宽敞的椅面,面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仿佛两人之前的争执、矛盾、不告而别与千里追踪,从未发生过。

    苏晏隔着炕桌坐下来,屁股底下硌到了什么,摸出来一看,是一枚西洋棋的黑相。

    “这是……以前我们玩过的那副棋?”

    朱贺霖颔首:“对,从东宫带过来的。是你亲手画的图样,我吩咐匠人打造,皇宫里的第一副西洋棋。”

    苏晏捻动指间棋,怀念地吁了口气,将棋子放在桌面:“五六年了,棋身的涂漆都旧了,皇上还留着它。不如再打套新的。”

    朱贺霖含笑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棋与人一样,旧的才有手感。”

    苏晏假装听不懂言下之意,从怀中掏出一叠信封、信纸放在桌面,说:“这是我在豫王府搜到的辽王来信,以及从废稿中誊出来的豫王回信。”

    朱贺霖并不翻看证据,而是先问他:“你的结论是什么?”

    苏晏深吸口气,平静而坚定地答:“豫王并无反意,犹有忠君报国之心。”

    朱贺霖沉默片刻,指尖在桌面轻轻叩击。苏晏霍然发现,连这个沉思时的小动作都像极了他的父亲,景隆帝朱槿隚。

    很像,但终究不是……苏晏意识到了什么,一股疼惜涌上心头,忍不住低低地唤了一声:“贺霖——”

    朱贺霖淡淡地笑了一下,“豫王的事,清河继续说。”

    苏晏压住翻涌的心绪,定了神后继续说:“皇上看过这些信便知,辽王的确心怀怨望,试图鼓动豫王,联手图谋不轨。但豫王并不为所动,所回之信皆是顾左右而言他,甚至因为不堪其扰而数度调侃捉弄。”

    朱贺霖抽出一张信纸浏览,嗤了声:“也就辽王有勇无谋,脑壳里长的都是肉疙瘩,换作卫王或是宁王,早就看出这字里行间的促狭之意了。”

    苏晏并未亲眼见过这些被削藩的亲王们,但之前也从锦衣卫的档案中对其人的脾气秉性得窥一斑,知道辽王暴躁、谷王庸碌、宁王病弱,卫王神神道道,便笑道:“这四个兄弟,想必豫王一个都瞧不上眼。”

    “那他瞧得上谁?”朱贺霖反问。

    苏晏略一沉默,起身走到殿门口。候立的小內侍躬着身,把捧在手上的木匣递给他。苏晏捧着木匣回到罗汉榻前,在炕桌上打开,取出一顶兜鍪来。

    这是一顶镶嵌着六甲神的黄金头盔,盔身残旧,多有破损,像是利器劈砍所致。

    朱贺霖仔细端详后,赫然想起宫中收藏的帝王戎装图,失声道:“这是父皇随皇祖父北征时,曾经用过的头盔!六甲神还是登基后镶嵌的,后来这头盔就不知所踪了。你是在哪儿找到的?”

    苏晏道:“在豫王府的密室里。他把这金盔,与自己少年时戴的银盔同收在一个抽屉里,时时擦拭。有次他喝醉了酒,还抱着金盔大哭了一场。”

    朱贺霖不可思议地睁大了眼睛——这个小动作犹带着年幼时的情态,令苏晏倍感亲切,差点伸手去揉对方的脑袋。朱贺霖顺势握住了他伸到半途的手:“我那四皇叔竟然也会哭?还有,他不是千杯不倒,那次如何就喝醉了?”

    苏晏没有抽回手,任由他握着,轻声道:“豫王不是醉给了酒,而是醉给了愁闷。他并不知道皇爷尚在人间。”

    朱贺霖怔住,良久后方才喃喃:“他是父皇一母同胞的兄弟……”

    “我想,在世的亲王虽多,可皇爷心里也只把豫王一人当亲兄弟吧。”苏晏感慨。

    朱贺霖正色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想劝我信任他。但你也知道,帝王的信任绝不能轻付。”

    “我知道,所以希望皇上给他一个证明自己忠诚的机会。”苏晏从怀中又掏出一份写好的奏本,递给朱贺霖。

    奏本封面的五个字,笔迹灵秀飘逸:《靖北定边策》。

    朱贺霖接过来,一页页仔细翻看,眉头忽而紧皱、忽而舒展,嘴角紧抿着。最后他合上奏本,沉声道:“这个机会,给得有些大了。”

    苏晏温声解析:“其实也不算太大。昔日的靖北军早已四散,化入各军。如今这十万兵马,又不是他亲手练出来的私军,豫王只是带兵打仗的将领,兵权仍在朝廷。”

    朱贺霖道:“你不知道他的可怕之处……只要上了战场,他就是万人瞩目的焦点,是一杆高举的不败旌旗。豫王此人,似乎天生就有凝聚军心的能力,兵士们会很快倒向他。”

    “这是皇爷告诉你的?”

    朱贺霖点头。

    “皇爷还说了什么?”苏晏又问。

    朱贺霖回忆片刻,缓缓道:“父皇还说,一军之将能统百万雄兵,一国之君却能牧亿万子民,故而为君者,要有容人之量,更要有用人之道。”

    苏晏用拇指无意识地揉摩着他的手背,轻声道:“皇爷说得对。至于豫王这个将领,皇上只需考虑三个问题——好不好用?敢不敢用?用后又待如何?”

    朱贺霖再次陷入沉思。这回没用多久,他便抬眼直视苏晏,正色道:“好。敢。能放便能收。”

    不等苏晏回话,他又补充道:“朕可以给豫王一个自证忠诚的机会,但也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朱贺霖拎起一张辽王的来信,不屑地抖了抖:“辽王图谋不轨,其罪当诛。朕要豫王向朝廷上书,告发辽王的谋逆不臣之心!”

    苏晏一凛,登时反应过来:这是要豫王先交一份投名状。

    试想,辽王、卫王等四王如今纷纷要求增设府兵,不然就进京避祸,这般口径一致,私下必有勾连,再不济也是抱团取暖。豫王在此刻告发辽王,就等于把自己从亲王团体中孤立出去,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

    如此一来,别说豫王再无可能与其他藩王联手,其他藩王也必将视其为新帝的拥趸,非但不会再去拉拢他,还会对他充满敌意。

    逼人站队,这一手离间分化玩得好啊,小朱!有你爹的几分风范了。

    苏晏一时语塞,觉得这么做对豫王而言有点过分。可处在皇帝的立场来看,朱贺霖的做法又没什么问题,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帝王智慧。

    片刻后他方才讷讷道:“那就让豫王自己选择吧,是要放弃领兵,还是要跟亲王们决裂。明日我想先提交奏本,让朝臣们吵上几日,消耗一下火力;同时给豫王去信一封,看看他的意思。”

    朱贺霖同意了。

    两人又敲定了一些操作上的细节,不知不觉到了深夜,红烛燃尽。

    “宫门已下钥,清河今夜便留宿偏殿,如何?”朱贺霖问。

    苏晏垂目答:“外臣留宿后廷,于礼不合。臣去文渊阁的廨舍住一宿吧!”

    朱贺霖没有强行挽留,命人赐了一碗人参鸡汤后,就送他回文渊阁了。

    苏晏离开后,朱贺霖吩咐富宝:“去叫魏良子过来。”

    很快,御前侍卫统领魏良子奉命入殿,等候皇帝的垂示。

    皇帝走到他身旁,附耳叮嘱了一通。

    魏良子听得暗自心惊,确认似的又问了一句:“臣这便出发?日夜兼程,赶往湖广襄阳府。”

    皇帝颔首:“带上最精锐的人马,务必一举成擒,然后秘密押至京城。”

    魏良子抱拳:“皇上放心,臣必不负圣恩!”

    他告退转身,皇帝又唤了声:“等等!此事不得透露给任何人……包括苏阁老。”

    魏良子诺了声,告退出宫。

    朱贺霖走回罗汉榻旁,盘起腿慢慢坐进去,低声自语:“既然打算要用,就必须提前消除隐患……抱歉了清河,四皇叔他没得选择。”

    -

    北直隶广平府,永年城。

    一名真空教的黑衣信徒走进石室,躬身低头,将手中所捧的托盘恭敬地举高:“营主大人,今日份的药。”

    站在他面前的七杀营主,通身覆盖着血色长袍,一张古怪的青铜面具将容貌遮得严严实实,连露出袖口的双手,都戴着黑色薄皮手套。

    营主扯开托盘上的罩布,盯着玉碗中一颗大黑药丸看。

    药丸本该是圆滚滚的,却被人掰掉了一小块,缺口处还残留着甲痕,像颗被虫子啃过一口的乌杏。

    信徒见红袍人迟迟不动,又斗胆催了句:“弈者大人的命令,小的不敢违背,还请营主大人体恤小的……”

    红袍人缓缓伸手,摘下青铜面具,露出一张冷峻中带着戾气的脸——沈柒的脸。

    拈起药丸送入口中,沈柒干嚼几口后狠狠咽下,将罩布往信徒脸上一丢。

    送药的信徒如蒙大赦,千恩万谢地退出了石室。

    沈柒感到一阵扭曲的眩晕。忽冷忽热的交替过后,熟悉而厌恶的感觉从每一道骨缝、每一块血肉间渗透出来。他后退了一步,试图抓住什么支撑物,但身边空空荡荡,只有一室阴冷为伴。

    沈柒步步后退,避开了那张与石室陈设格格不入的、过于华丽舒适的大床,将后背抵在冰冷坚硬的石壁。

    他仰起头,后脑勺用力顶着墙壁,双目闭合着,眼珠在薄薄的眼皮下不受控制般飞快转动。强烈的快感混杂着如坠魔窟的迷幻感,将他毫无表情的脸染作潮红,由内而外地透出一股渴欲的气息,残膏剩馥似的靡漫。

    他的双臂环抱在胸前,包裹着皮革的手指紧紧攥着臂上的衣袍,骨节“咯咯”振响。

    他把自己站成了一根顶在石壁上的红木,欲折不折,非生非死。

    不知过了多久,沈柒霍然睁眼,长长地抽了一口气,吐出几声嘶哑破碎的喉音:终于又熬过去了。

    药丸最早是十日服一颗,然后变成七日一颗,如今间隔只剩五日。一旦停服,就会被生不如死的痛楚撕烂肉体、攫去魂魄。

    但沈柒并不惧怕痛楚,痛楚甚至是他灵魂饱足的血食之一。

    比痛楚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本不该属于这个人世间的欢愉。

    重新戴上面具后,他又变成了人人忌惮的七杀营主连青寒。

    沈柒走到传递消息的机关处,打开金属套筒,果然发现了一个新的任务,言简意赅地写着:“杀死辽王,嫁祸新帝。”

    -

    京师城郊,梧桐水榭。

    “是,刚回京没多久。

    “前日黄昏时分马车进了城,直奔皇宫,当夜并未离宫。

    “昨日凌晨从文渊阁出发,前往天工院视察。

    “今日于朝会公开上疏。这是微臣手下探子誊抄回来的奏本。”

    褚渊将一本封面写着《靖北定边策》的册子,恭敬地呈过去。

    景隆帝接过来,一页页仔细翻阅,末了淡淡地笑了笑。

    褚渊默默揣测着这个微笑的含义,究竟是赞同还是不悦,但心中毫无定论,只好叩问:“这份奏疏若是被小爷采纳,豫王便将重获兵权。皇爷,您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景隆帝转身向书桌,用朱砂笔在布帛上画了几笔,吹干对折后递给褚渊。

    褚渊看景隆帝用的是帛条而非纸条,知道这份旨意并不是给他的,当即抱拳道:“臣遵旨,这便去送信。”

    退出房间后,褚渊正待将帛条塞入怀中。一阵湖风吹来,掀开帛条对折的一角——他眼尖地瞧见,上面什么字也没有,只打了一个鲜红而肃杀的叉。

    这个红叉是什么意思,褚渊并不想因为好奇就去探究。

    圣意已下,他只需传信就好,至于对方能否看得懂、该怎么去做,那是对方的事。

    房间内,景隆帝仍站在书桌前,换了一支沾墨的湖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湖石、荷叶、游鱼……诸般景致在笔尖逐渐成形,栩栩生机跃然纸上。

    他以右手作画,而背在身后的左手,指间长久地摩挲着一枚青玉透雕荷叶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