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唐暮云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层云密布
    明宪却坦荡地迎着公主的目光道:“妾的婢子,未沾过这口脂锦盒。”

    延光望了一眼宪那两名垂首候在殿外的婢女,心中了然,也吩咐左右出殿去。

    “上前说话罢,李升为何会托你传信?”

    延光从口脂锦盒中拿出密封的信笺,却未急急地拆开,而是满面疑云地盯着明宪问道。

    明宪道:“李司马赴盐州上任前,来永嘉坊求见了普王。李司马走后,殿下将这封信交与妾,嘱咐妾今日务必要送到公主手中。”

    太子詹事李升,因私侍延光之案,已被德宗下令夺职罚边,贬为盐州司马。

    “原来仲棠被贬去了盐州。”延光喃喃自语,带了一丝惊讶的庆幸。

    稍顷,她又醒悟过来,森然问道:“李司马为何去找普王?”

    明宪面上,既无得色,亦无怯意,只轻声回禀道:“李司马说,此番风波中,他身为太子詹事,被那些刀笔吏御史构陷,却是普王殿下在御前建言,时局仍未平稳,朝堂上下莫要为了宗室家事而议论纷纷,圣主才将御史台挡了几分回去,这着实是救命的话。故而,李司马来向普王道谢辞行。”

    延光一怔。东窗事发后,通往胜业坊公主宅传递讯息之路皆被堵塞,没过多久,她便被押来大明宫北边囚禁,她也确实不知,李升的生死及事态的走向。

    延光启信细看,李升寥寥数语,只说自己无恙,虽远放边州,亦惦着公主云云。

    的确是李升的字迹。

    这李升,不到四旬的年纪,身姿矫健却不失儒雅体贴,素来侍奉延光最有分寸,在这老孔雀一般的大长公主心中,地位远在李万、萧鼎这些略嫌骄横的少年郎君之上。

    延光知晓情郎还活着,且去的竟然是盐州,胸口这些时日来的团团戾气,不知怎地,如轻尘般落了下去,一时竟心气沉静了些。

    同时,延光也微微感到几分酸楚。自己生下来就是金枝玉叶,钟鸣鼎食,遍体绫罗,成年后耿耿于怀的,却并非安史之乱中所受的颠沛流离之苦,而是两任驸马,都不过是政治交易。她觉得自己真正姿容盛放,恰恰是在有了李升这样私伴的朝官之后。

    今日本是元夕佳节,若非此番骤临大难,自己和李升,纵使不能如那些布衣男女般徜徉灯市,至少也可在胜业坊的华屋深处,你侬我侬一番。

    现下一切都化为泡影。

    “宋氏,你倒恁大的胆子,第一次参加外命妇的礼会,便来给本宫做了回信使。”

    明宪道:“诚如公主所言,妾出身寒微,寒微之人却爱诗赋,凡事便往往率性而为。普王殿下也知公主素来误解他、防备他,可是,若非公主之故,中秋之夜,殿下与我,也不会……不会互生情愫。便是为了谢媒,妾今日也会走这一趟。况且,妾位份不高,哪如嫡妻那样禁忌忒多。”

    说者有意,听者也不是傻的。

    禁忌重重的嫡妻,可不就是意指太子妃。

    延光自从将女儿萧氏送进少阳院后,一心指望太子夫妇顺顺利利地在将来登临帝后之位,防着以普王为首的亲王们,就像防贼一般。结果如今,不曾听得李诵和萧妃有任何求情营救之举,自己被关进来半个多月,一里地外的少阳院,却连个内侍婢子,都未派来抚慰几句。

    延光望着阶下很有些质朴少年气的宋明宪,终于叹了口气道:“冷宫不祥,宋孺人请回罢。也替本宫,谢谢我那侄孙。”

    明宪亦不多言,只欠身告辞道:“公主保重。”

    她刚转过身,延光突然又发问道:“李司马,就无其他的话,要你们带来?”

    明宪眼中露出惘然之色,摇了摇头。

    “你去吧。”延光道。

    延光公主不只是贪恋情欲的寻常徐娘,萧鼎死了,李升走了,她首先惦记的,仍然是自己的秘密。

    她盯着明宪婀娜的背影,陷入沉思中。

    她当然不太相信明宪今日献殷勤,是出于意气使然。更准确地说,她不信的,是普王李谊,会只是出于怜悯和孝义,令自己的孺人送来李升的消息。

    不过,事已至此,延光也知再心生警惕、旁敲侧击,又有何用。好在回京后的小半年,自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预感,提前也与李升有所交代。只希望,李升,是真的可堪大用之人。

    日头偏西时,宋明宪的马车才回到永嘉坊普王府。

    李谊正在阅看《拜月集》的清样,好尽快令那些书家圣手誊抄了,去献给自己的天子叔父。

    明宪卸了钗冠,脱去翟衣,扑进李谊怀中,直呼累。

    李谊放下诗集,捧着明宪的脸道:“多谢娘子,娘子辛苦,上元之日还要给夫君我当一回差。”

    明宪倒转了几分认真的感慨道:“听殿下说起那李司马当真是个性情中人,妾想着自己在姻缘上得了好造化,今日冒这个险,也是心甘情愿。哎,那延光和李司马,若非一个是大长公主、一个是太子詹事,只因有男女之情,私下相合,又岂是什么大事。”

    李谊作了赞赏之色道:“你发的这番议论,当真不拘世俗之缚,我就爱你这样的大胆性子。不瞒你说,我那皇姑祖母,从前虽巴不得我在战场上教叛军一箭射死了,但我倒觉得,她也是个有几分胆魄的女子,因而实在谈不上多么恨她。”

    明宪仰起头,瞧着李谊,一双妙目中的柔情,当真如盈盈清泉,要满溢出来一般。

    李升作为曾经的少阳院总管,在踏上流放之路前,竟然来叩谢普王,这无疑又坚定了明宪对于李谊人品气度的认定。

    她见过天子,也见过太子,在她心中,有她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一丝悖逆的想法,即,他们,无论是作为国君,还是作为储君,都比不上自己的夫君。

    ……

    宋若昭跟着王氏回到长兴坊时,皇甫珩不在家中。

    “阿郎去李散侍府上拜访了。”赵翁禀道。

    李泌?

    自从圣上准了普王纳明宪为孺人,若昭首先想到的,是少阳院和李公泌,会失望。太子夫妇也便罢了,但李泌对于普王李谊的戒备,若昭在出逃奉天时就已经察知。

    回到京城后,李泌为了皇甫珩能领神策军,着实煞费苦心地奔走了一回,结果这故人的后辈,手上一旦有了兵,转身就去和普王做了连襟,若昭觉得,丈夫的做法,必定伤了李公的心。

    而今日,丈夫竟去找李公了?

    若昭正诧异间,皇甫珩回来了。

    珩母王氏,在命妇院中,也看到太子妃主动过来问候媳妇的身子,加之先前耳闻李公赏识若昭,王氏心知这儿媳再怎样性子倔、惹风闻、又不好使唤,但在宗室和显宦那里,还是有几分人脉的。

    故而,王氏亦未想过真的与若昭红脸,只要她老老实实地帮衬着儿子,再给皇甫家诞育几个小郎君,平素高傲冷淡些,也不是什么大事。

    王氏于是对儿子假意责怪道:“正月刚起头时,你便应携着若昭去拜会李公,偏要拖到今日。吾等命妇在礼会中,若昭也无法随你去。”

    皇甫珩明白母亲的意思,向若昭道:“我行事,总是这般没有头绪,你莫怪我。今日李公也问起你,知我们终又有添丁之喜,他也高兴得很。他与皇甫家有这般交谊,咱们孩儿将来的名和字,也请李公来取,可好?”

    若昭低着眼,淡淡道:“好。”

    她到底从记事起便未真的怨恨过谁,又哪里是性子苛严之人,应完这一声后,又将眼睛抬了起来,探寻地看着丈夫道:“你,去找李公,有何事?”

    珩母王氏闻言,掂量着儿媳这些时日的气焰已灭,知趣地先开口道:“我去花厅瞧瞧,食案摆得如何。”

    皇甫珩见母亲走了,才摆出“此事我只与你说”的腔调,执起若昭的手道:“尚可孤将军,腊月里过世后,蓝田的神策军暂时教骆元光领着。但旧军遇新主,纵有中官窦文场做兵马使,圣上也不太放心。所以,因我曾在泾州防秋数年,朝廷的意思,是让我领着新募的这些胡人,去盐州。”

    “盐州?吐蕃人这么快就要和大唐开战了?”若昭诧异道。

    皇甫珩笑道:“若昭,你真是个懂边务的,岳父怎地把你教得这般聪明?”

    若昭嗓子一噎。经过了这许多事,她实在,不太习惯丈夫这样突然蹦出口的赞美,总觉得有些虚伪。

    她面对丈夫,第一次有些不合妇道地想起另一位男子,那人对自己,即使是在唯一一次情急失态的表白时,也并没有浮夸的恭维。

    表面上的恭维,和骨子里的尊重,泾渭分明。

    皇甫珩浑无意识到若昭的片刻失神,继续兴致勃勃道:“正因为吐蕃尚未有侵扰边境之举,圣上才想将邠宁和灵盐的老军,调一部分往河中去,助浑瑊和马燧一臂之力,快些将李怀光打下来。毕竟,邠宁和灵盐之师,都曾是朔方铁军,熟知李怀光麾下的战术。但盐州,总不能没有人守着,圣上便想着,让我带着新募的这些胡儿,去驻防。”

    若昭眼中,闪过一丝仿佛本能的惊惶。

    皇甫珩这回捕捉到了,胸口涌起一阵怜意,上前一把搂住她:“莫怕,吐蕃人,何曾是我的对手过。待河中战事平息,朝廷自然会将我调回来,朝廷不调,杜希全也得将我赶回来呐,盐州毕竟是他的地盘。我今日去李公府上,是圣上旨意,令我去讨教讨教驻边屯守之策。”

    丈夫提到一个“怕”字,若昭才意识到,方才自己的感受,真的,是“怕”。

    皇甫珩见她没有明显抗拒自己的意思,越发柔和了口吻,轻声道:“咸阳时说的那番话,是我一时昏了头。我省得,你心里,哪会有旁的人。”

    又道:“待用了晚膳,咱们看灯去,你我,都还不曾看过长安的上元灯会。我护着你,定无差池。”

    若昭沉默地听着。

    她心里想的却是,一个母亲的软肋,实在太多了……

    </br>

    </br>